豹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她是东方赫本,23岁成为顶流,4 [复制链接]

1#
上海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05294.html

眉眼中透露出凌厉,骨子里隐藏着优雅。

这位86岁的奶奶光是坐在那里,就能让你感受到强大的气场。

她说:“我是一只豹。你看,豹子都是喜欢独来独往的。”

前不久,全球流媒体巨头Netflix发布了剧版《三体》首条幕后特辑,称已经完成第一季拍摄,预计年上线。

Netflix版《三体》放出的幕后特辑里,饰演灵魂人物老年叶文洁的,是一张如豹般优雅迷人的华人面孔,她就是86岁的华裔女演员——周采芹。

都说“戏如人生”,这位“宝藏奶奶”的人生却比戏剧还要精彩三分。

她出身名门,是京剧大师周信芳的女儿。

17岁,成为第一个考上英国皇家戏剧学院的中国人。

23岁,主演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是首位登上伦敦西区舞台的华人。

31岁,出演《之雷霆谷》,成为首代华裔“邦女郎”,比杨紫琼早了30年。

57岁,出演好莱坞首部全亚裔主演的电影《喜福会》,开启了事业的“第四春”。

好莱坞至今流传着一句话:男有李小龙,女有周采芹。

直到今天,这个传奇仍在延续:

她还是《艺妓回忆录》里巩俐的前辈,新版《红楼梦》里的贾母,《惊天魔盗团2》中周杰伦的奶奶……

新版《红楼梦》片段

《惊天魔盗团2》剧照

她就如一只真正的豹,生命不息,奔跑不止。

“我的一个小朋友被请去做了傧相,可我自己却不在婚礼的被邀之列。当然了,我当时的身份还是个私生子。”

这是周采芹在她的自传《上海的女儿》中写下的一段话。

书中提到的这场婚礼,是她父母的婚礼。

婚礼的男主角叫周信芳。他还有个艺名叫“麒麟童”,当时有着“北看梅兰芳,南听麒麟童”的说法。

女主角叫裘丽琳,是上海滩鼎鼎有名的裘天宝银楼的三小姐。

周信芳、裘丽琳结婚照

他们的故事正如一出戏剧:千金大小姐不顾世俗眼光,与有家有室的戏子私奔,最终修得了正果。

周采芹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采芹”,取自诗经中的“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她出生于年11月30日,当时她的父亲正在巡回演出的路上。所以她戏称自己是“生在戏箱里的孩子”。

来源:电影《上海的女儿》

冥冥中似乎注定了,这个孩子的命运终将和舞台血脉相连。

3岁的时候,她就说长大要做演员。9岁,在修道院小学,她主演了灰姑娘。

也许是心中那颗演员的种子在萌发,她喜欢看市井人情。她说“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与艰难”。

对面一楼住着一个交际花,她总忍不住去观察她。后来,这个女人成了她演“苏丝黄”的灵感来源。

然而,在戏子被认为是下九流行业的年代里,周采芹常在和人打架时被骂作“戏子的女儿”。

年轻时的周采芹

这时,父亲会郑重地告诉她:戏子要争气。

母亲则下决心让孩子们接受教育。

17岁的周采芹,就这样肩负着父母亲的期待,考上了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即将开始波澜壮阔的一生。

离别前夜,父亲唤她去书房,送给她一本手写的剧本《文天祥》,叮咛她:“别忘了你是一个中国人。”

这也是父亲当面跟她说的最后一句话。

60多年前,在伦敦动物园,有一只刚出生的小豹子被命名为“TsaiChin”(周采芹的艺名)。

那时,周采芹刚刚因为主演了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一炮而红。

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剧照

一夜之间,女孩们纷纷留起了黑色的长发,画上了杏仁眼,争相模仿舞台上优雅迷人的“苏丝黄”。

闺蜜伊丽莎白在回忆时坦言,自己这一生唯一一次嫉妒过采芹就是那个时刻,她意识到采芹真的要成功了。

而就在此前,进入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入读的周采芹,因为顶着一张东方人的面孔,却并不被周围的人看好。他们断言,你毕业后永远找不到工作。

她内心深处的声音是:咱们走着瞧!

一次,台湾一家京剧公司来到英国交流演出。既懂一点京剧,又会说英语的她被选为了主持人。

结果,第二天的报纸上,没人提京剧,全是她的新闻,都在夸她是黄皮肤的“奥黛丽·赫本”。

电影《上海的女儿》剧照

机会很快来临。一个星期六,她接到了当时英国最有名的制作人的电话,让她来为《苏丝黄的世界》试镜。

她毫无悬念地拿下了这个角色。“当你念几行时,你会知道这个角色就是你的了”。

《苏丝黄的世界》演出了三年,她的名字就在伦敦西区威尔士剧院的灯箱上闪耀了三年,谁都得仰起头来看她。

一夜成名后,她不仅在舞台上绽放光彩,还在银幕和歌坛崭露头角。

她是首位在英国出版中英文唱片的中国歌手。她发行的唱片,在当时全球亚裔唱片中销量排行第一。

她从伦敦来到了好莱坞,成为第一位华裔“邦女郎”。

她还以主持晚宴派对而闻名。

宴会上的周采芹

一次,她邀请了拳王阿里。所有人都在他面前鞠躬,只有这个女人打了阿里一拳。然而拳王还是很高兴地接受了。

为此,她被英国人称为“一米五的炸弹”。

她在英国一个有名的叫“夸利诺斯”的地方演唱时,有着不寻常的“三不准”规则:不准讲话,不准吃东西,不准有服务生。

一次,有个太太一直在台下滔滔不绝。她直接停下演唱,对这位太太说:“夫人,你一直讲话搞得我都忘词了,现在请你不要再讲话了。”

回到后台后,这位太太的丈夫还专程来感激她:“这么多年,只要你成功让我的太太闭嘴了。”

这样顺风顺水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了周采芹四十岁的时候戛然而止。

她先是得到了父母去世的消息。这对她而言,是精神世界的轰然倒塌。

接着,一场席卷了英国的经济危机,让投资房地产失败的她变得身无分文。

被深渊吞没的她,在公寓里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

虽然幸运地被朋友发现,却被送去了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里,她拒绝跟其他病人一起编篮子,因为那样,“就是真的承认我疯了”。

这个被命运之锤击打的女人,在黑暗中躺了17天。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出国前妈妈送给她的那块当作护身符的欧米茄金表不见了。

她疯了一样去垃圾堆里翻找,终于找回了这块金表。那一刻,她好像听见妈妈在对她说:“树干虽然被砍伤了,但大树不能死啊。”

从没有哪一刻,像现在那么让她坚定:不做自杀的安娜·卡列尼娜,要做自强不息的居里夫人,“因为我喜欢听到掌声”。

她决定出发去美国,重新开始。

她去过弟弟的餐馆里做服务生,去保险公司当打字员,去哈佛大学做图书管理员……

她说,我以为我仍然是伦敦的周采芹。然而有一天,一个男人来图书馆借书,看她的眼神完全把她当成了一个普通的亚洲女人。

那时,她才幡然醒悟:“这种感觉很难表达,从那个时刻,我放弃了我以前的生活。”

她重返校园,去哈佛大学上夜课,去塔夫茨大学进修戏剧专业硕士,一度累到吐血。

她穿着从二手商店买来的大衣,去有着“穷人剧院”头衔的剑桥剧社试镜。这是她的一个人生转折点。

在那里,她度过了苦行僧般的三年。

虽然演出的地方常常是社区和监狱,虽然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她却认同这是“最开心的时刻”。

正是这些经历,丰满了她的筋骨血肉,把她铸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女演员。

她的路越走越宽。

年,她应邀回国,成为中央戏剧学院第一位海归教师,将自己多年的表演经验倾囊相授,填补了中戏西方戏剧表演方法的空白。

年,她主演好莱坞电影《喜福会》,让这部戏成为了经典。

电影《喜福会》剧照

年,她在百老汇主演话剧《金童》,成为第一个在大西洋两岸主流舞台剧中领衔主演的亚洲演员。

她还被母校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聘为首位华裔院士,并获得美国艾美奖终生成就奖。

近些年,又美又飒的“大女主”的形象在银幕上颇为流行。

而周采芹,早在上世纪60年代,已经发出了“我的人生原则是自由和独立”,这样掷地有声的宣言。

而她,也正是这样做的。

幼年时期,母亲就常常教导她:“别像其他人家的女孩子一样就指望着嫁妆,它只会像磨盘一样吊在你的脖子上,你需要的是一肚子的知识,这样你就能轻装上阵,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人。”

初到伦敦的时候,因为貌美,常被别人夸赞:你很迷人。可是她说,我讨厌迷人这个词。每当男人试图和她调情,她总是回答“滚蛋吧你。”

第一任婚姻里,丈夫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他并不想让妻子抛头露面出去工作。

周采芹和第一任丈夫

周采芹毅然离开了这段婚姻,并且放弃了抚养儿子,为此和闺蜜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她说,在那个年代,我不能两者兼得。而我要成为一个事业型女人。

后来,在经历了第二次婚姻的失败之后,她更是彻底放弃了婚姻。

周采芹的第二任丈夫

她坦言,我知道我不会成为一个忠诚的妻子,或者好妈妈之类的人。

男人在她的生命排序中,并不重要。“因为我不需要男人供养。”

伊丽莎白曾经评价,采芹对男人的态度,非常有对抗性。而“她喜欢赢”。

电影《上海的女儿》剧照

好友乔纳森更是直言:“我不认为一个软弱的人能跟采芹相处好,他会崩溃的。她不是那种需要男人的人。”

这种反抗的精神也被她带到了事业中。

上个世纪60年代,东方女性在片场常常会受到歧视。个性激烈的她从来不会容忍这种情况:我有我的分量,我不是一堆谁都能碰、谁都能动两下的肉。

当然,她也抱怨,“外国人找我演戏,大多是演妓女和仆人,而且都是烂片。”“他们没见过好的中国人。”

由于不想出演丑化华人的角色,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在抗争,以至于得到了一个“硬饼干”的外号。

她也曾遇到过大人物试图对她潜规则,被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她说,我的母亲一直教育我永远不要接受男人的礼物。

即使在跌落深渊的时候,她也能在低谷里开出最美丽的花。

她说,自己有几个秘密:一是不要选容易的路;二是跌倒了,站起来继续走;三是最困难的时候,去学习新东西。

在饰演《红字》中的海丝特·白兰时,她有一句台词:如果我温柔的话,我会死。

这亦是她的人生信仰。

八岁那年,周采芹写了一篇作文,题目是《为伟大的女性而战》。那时候,她只是初初萌发了这么个懵懂的愿望,却并不太清楚要去怎样表达。

只是后来,她在她漫长的人生里,浓墨重彩地完成了这篇作文。

参考资料:

1.纪录片《上海的女儿》

2.周采芹自传《上海的女儿》

作者:婷婷,两娃妈妈,每天都在生活的鸡零狗碎与诗和远方中痛苦平衡。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内容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