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新世相的第篇文章-
要过年了,真不想回家,受不了家人唠叨。我们和京东拍摄了一部真实故事短片:《药方》。片子里爸爸对儿子的唠叨你一定熟悉——吃饭前一定要拉着儿子的手去洗。“正面洗,反面洗,每个手指都要洗。”经常对喜欢画画的儿子说:“你就走老爸这条路,安安稳稳当医生。趁老爸还年轻,还能帮上你。”虽然是关心的唠叨,但听多了就烦了。一个同事说,她以前春节被烦到不想回家。但今年心软了,早早买了回家的票。“因为发现他们不唠叨我了,连什么时候结婚都不问了。”去年她妈妈问完弟弟女朋友,也没敢看她一眼就说:“我们现在也管不了你了”,然后陷入了沉默。当时她心里有点失落,觉得唠叨一停,亲情就远了。其实我们和爸妈没那么多共同语言,和他们的感情可能就是日常唠叨。爸妈停止唠叨那一刻,你才知道他们多无力。你就受不了了。父母停止唠叨前,单是衣食住行,我们就被烦了20多年了。读者咔咔咔妈妈在家里一进门的墙上贴了巨大的洗手提示——洗手的步骤:打肥皂两次,搓手一分钟。“你能想象到头一回来我家的人,一进门那个表情吗?”如果长大后有习惯一直没改过来,还能被唠叨一辈子——读者奇奇,一米八大男孩,至今还会被妈妈在各种场合突然猛击后背,就为了让他“别驼背”。另一个读者,都快30岁的人了,走路上妈妈会突如其来地踢他脚尖,就因为他内八字走路。只要我们还是他们孩子,就能唠叨出我们一身毛病——同事Claire的妈妈怎么都接受不了用真实照片做头像这件事,只要她用了,妈妈就来准时问候。“只有做生意的人才用自己照片当头像”。Claire觉得无语,但大多数情况下也都会改掉。什么东西好,父母可能不知道;但什么是为你好,父母总是一套套。《小欢喜》里女儿英子升入高三后,妈妈宋倩托朋友从外地带回了海参,让英子每天早晨空腹吃一个。“每天空腹吃一个海参,一年都不会感冒”;“吃一个海参,多记二十个英语单词”;……英子一大早吃不下去,宋倩赶紧说:但这样的唠叨很难换来回报,在孩子眼里会替换成“控制欲”。当然,我们也有自己一套对付唠叨的办法——翻一下你和爸妈的聊天记录,可能会有几十个你妈妈发来的“你忙”。
忙,让家人闭了嘴。
或者干脆不回消息。
当然还有更极端的办法。
《小欢喜》里因为妈妈宋倩对英子过度关心——
不让玩乐高;不让吃油条;不让去天文馆当志愿者……矛盾终于爆发了——宋倩想让英子留在北京读书,但英子想要去南大。宋倩不同意,得了抑郁症的英子要自杀。她站在桥上说:“我不是非要去南大,我就是想要逃离你”。唠叨本是为了关心人,结果却把父母子女推得越来越远。子女最终逃离唠叨。逃离控制。甚至想逃离自己的亲人。但到某个时刻,你发现爸妈停止唠叨你了。你就受不了了。一个读者说,妈妈停止唠叨她的那一刻,是确诊抑郁症时。以前不管她去哪,那地方都恰好有一个妈妈联系好的亲戚。来北京工作就是。但她周末只想在家待着,觉得没必要坐俩小时地铁,去见不太熟的亲戚一面。那天,她确诊抑郁症了,医院出来,站在门口,又收到妈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