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伯利亚的鹿石上刻的是中国风神飞廉 [复制链接]

1#

西伯利亚的鹿石上刻的是中国风神飞廉。鹿是中北亚萨满教重要的祭祀用具。萨满教认为,鹿石可以连接神与人。中国的甲骨文“四方风”记录了祭祀四方风神的过程。夏商西周的中国在西伯利亚,当时的中国信奉萨满教,崇拜鹿石。

鹿石

鹿石(Deerstones),是刻着鹿的石头,分布极其广泛,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横跨蒙古高原、俄罗斯图瓦和南西伯利亚、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经过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黑海,直到欧洲的德国和保加利亚等地,几乎遍及整个欧亚草原。

冯恩学《俄国东西伯利亚与远东考古》:“鹿石是立于地面的拟人石柱,因其上经常雕刻有群鹿而得名。发现的鹿石以蒙古国的抗爱山脉、阿尔泰山脉为最多,是鹿石分布的中心地区。鹿石向南分布到我国的新疆,向北分布到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和外贝加尔的西南部。鹿石为人工加工的柱形,或选用自然石板。绝大多数鹿石的截面为四边形。高的达3米以上,小的非典型的鹿石不足1米高。极少数鹿石的正面上部填刻出人的五官。鹿石的身体被雕刻上各种符号和图案。最典型的鹿石,是在身体上雕刻大量的奔鹿图,早期鹿纹纹祥风格一致,是鸟喙状的嘴,线形的腿,连弧状的鹿角,奔跑的倾斜造型。晚期的鹿纹是写实风格,或站或立,鹿的数量也少。还有少量的鹿石雕刻了虎、马、牛等动物和马车,以及星星、月亮等图像。”

鹿石上面刻的是鸟首鹿身的动物。

新疆博物馆考古专家王博先生《新疆鹿石综述》:“鹿石中最典型的是雕刻有图案化鹿纹样的。所谓的图案主要表现鹿嘴雕刻成鸟喙状,鹿的造型有些千篇一律地格式化,并且成组地上下整齐排列。这类鹿石的碑体修整也很规范,在新疆主要是刀形和方柱形。鹿的头也有些像鸟首,可以说是一种鸟首鹿身的动物。因此,鹿石可能是用来表现沟通天、地与人联系的立状石刻,将它立于墓地除有崇拜纪念意义外,还能起到巫术的作用。”

鹿石是萨满教的祭祀用具

鹿石的功能是联系神与人。

而今在北亚地区流行的萨满教中,其中神的形象也是一只长着翅膀的鹿,与赵宝沟陶尊鹿纹一致。

生活在蒙古高原以西(鹿石集中分布区)的民族有一则传说,将鹿与天体联系到了一起,这则传说讲:有一个天上的猎人带着三只大鹿及其小鹿飞向天上的猎户星座。

据民族学专家孟慧英所著《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一书记载,在鄂温克—鄂伦春人的信仰中,宇宙之神埃涅坎是圣坛上最重要的女天神,她主要的功能是主宰生命灵魂。在鹿产仔的月份进行的温搜坎仪式,萨满跳神,旨在于万物复苏的季节飞往天界埃涅坎布嘎,以获取神圣的法力和鹿及各种野生动物的灵魂。萨满唱着歌朝太阳升起的方向走去,歌中讲述的是他怎样到埃涅坎布嘎去,在他的旅途中遇到了一些什么困难。最后,他终于抵达天界女神的居所,向她索要神圣的猎鹿法力和驯鹿与野生动物的灵魂。埃涅坎从自己的切姆普里神袋中掏出被猎取的绒毛状的驯鹿与野生动物的灵魂,撒到萨满的神服上,同时使神圣的法力附到神鼓之中。于是萨满小心翼翼地将绒毛收起,然后从天界回到地球,随即他抛下野生动物的灵魂,只留下驯鹿的灵魂。接着他用获得的法力将鹿诱入圈套中。整个仪式即说明了萨满祈求猎鹿天神赐福于猎户的内容。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举行使自然界复活和获取法力的仪式时,均使用槌柄末端呈鸟头状和鹿头状的鼓槌;鹿与天界主生甚至主死的观念在民间传说中多有遗留。

而在萨满仪式中常用两只鹿作为向天神的献牲,而且是一黑一白。黑白双鹿的灵魂是萨满的坐骑,双鹿带着萨满的灵魂去见天神。同样天神下界也骑着双鹿魂体。鄂温克人最尊敬的祖先神,正是骑在双鹿身上的。

“鹿角通天”在民间传说中是地界与天界沟通的典型神话母题之一。在东北鄂伦春族《鹿的传说》中讲,人们登上鹿角可以升到天界;而英雄故事《席勒特根》则说,不但英雄席勒特根能随鹿角上天,而且天神们也能以此为天梯下到人间。

风神飞廉

鹿石上面刻的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风神飞廉。

中国古代神话中常可见到风神飞廉的形象。飞廉风神的形象是“鸟头鹿身”,与鹿石中的鹿形象相一致。

黄帝蚩尤时期,蚩尤的左膀右臂。风伯名字叫做飞廉,他原来是蚩尤的师弟。他的相貌奇特,长着鹿一样的身体,布满了豹子一样的花纹。他的头好象孔雀的头,头上的角峥嵘古怪,有一条蛇一样的尾巴。他曾与蚩尤一起拜一真道人为师傅,在祁山修炼。修炼的时候,飞廉发现对面山上有块大石,每遇风雨来时便飞起如燕,等天放晴时,又安伏在原处,不由暗暗称奇,于是留心观察起来。有一天半夜里,只见这块大石动了起来,转眼变成一个形同布囊的无足活物,往地上深吸两口气,仰天喷出。顿时,狂风骤发,飞沙走石,把玩意儿又似飞翔的燕子一样,在大风中飞旋。飞廉身手敏捷,一跃而上,将它逮住,这才知道它就是通五运气侯,掌八风消息的"风母"。于是他从"风母"这里学会了致风,收风的奇术。蚩尤和黄帝部落展开的那场恶战,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势,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被黄帝降伏后就乖乖地做了掌管风的神灵。风伯作为天帝出巡的先锋,负责打扫路上的一切障碍。每当天帝出巡,总是雷神开路,雨师洒水,风伯扫地。风伯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八面来风的消息,运通四时的节日气候。

商纣王时期,飞廉是商朝重臣,飞廉恶来父子俩都是后来秦国国君的先祖。《水经注》称飞廉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周武王击败了纣王,飞廉殉国自杀,天帝为他的忠诚感动,用石棺掩埋他,并使他成为风神。

《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区虎豹犀像而远之,天下大悦。”

《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飞廉,风伯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上林赋》:“推蜚廉,弄解豸,格瑕蛤,鋋猛氏,曺騕褭,射封豕。”,集解郭璞曰:“飞廉,龙雀也,鸟身鹿头者”。

《汉书·武帝纪》:“还,作甘泉通天台、长安飞廉馆。”,晋灼注飞廉曰:身似鹿,头如爵(雀),有角而蛇尾”。

《三辅黄图》:“飞廉,神禽,能致风气者,身似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

南朝裴骃《史记集解》:“应劭曰:‘飞廉神禽,能致风气。’晋灼曰:‘身如鹿,头如雀,有角而蛇尾,文如豹文也。’”

飞廉=风

据国际岩画委员会委员孙新周先生研究发现,“飞廉”与阿尔泰语中的“风”音同,几乎在鹿石分布区的有关民族的语言,对于“风”的称谓都与“飞廉”的发音相近。

这是飞廉就是风的语音的证据。

四方风

中国的甲骨文“四方风”记录了祭祀四方风神的过程。

四方风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物,在一片牛肩胛骨上刻有24个甲骨文(残,全文应为28字),记载了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神与对应的四位风神。

胡厚宣在年发表了《甲骨文四方风名考》一文。他对这片牛肩胛骨的释文是:“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夹,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宛,风曰役。”这与《山海经》中的记载相似。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极、离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山海经·大荒南经》:“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以出入风。”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名曰石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鸟/宛],北方曰[鸟/宛],来之风曰[犭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四方风甲骨文约出自公元前年,包括24个字,分四组,字体强健有力,是典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年)豳组卜辞。它记载了代表四个方向的神与四位风神。四个方向的风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

风神“能致风气”,决定着四季的农业收成是否顺利,是重要的祭祀对象。

赵宝沟文化就有四方风祭祀的遗迹。

赵宝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内蒙古敖汉旗高家窝铺乡的赵宝沟村而得名。

一件名为“四灵”纹陶尊的器物。它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所在地东南宝国吐乡兴隆村东13公里处,此地为一座很有规模的祭祀用地穴,面积有33平方米。地穴中央有一处圆形坑,形成方圆相套的布局。圆形坑内共出土夹砂筒形罐五件,均为祭天用的祭品。在圆形坑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陈列有祭天的器物,东方以石磨盘、石磨棒为主,寓意农时的播种季节;南方以筒形罐为主,是夏至祭天祀地的祭器;西方以人面纹大石斧为主,寓意农时的收割季节;北方以神兽陶尊为主,是冬至岁终大祭的祭器。祭祀时最重视的是东北方位,在地穴东北边沿上有柴燎祭天遗留下来的红烧土遗迹。

地穴方圆相套的布局,体现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

周穆王征犬戎获得四只白鹿

鹿是重要的祭祀用品。

夏商西周的中国在西伯利亚,当时的中国信奉萨满教,崇拜鹿石。周穆王征伐犬戎,这事发生在西伯利亚。

《国语》祭公谏征犬戎。周穆王将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劝阻。周穆王不听,去征战犬戎,只得到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带回来了。从此以后,荒服地方的诸侯就不来朝见了。

逐鹿天下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逐鹿天下,鹿指的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指的是作为祭祀用品的鹿,借以指神权,即是国家。

中就是鹿石

鹿石还是战争图腾。

《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区虎豹犀像而远之,天下大悦。”

汉字“中”,就是鹿石。

????。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书·大禹谟》:允执厥中。

中的甲骨文,是上下各有飘带。

蚩尤的蚩,

蜚蠊的蜚,

風伯的風。

蚩尤的蚩,蜚蠊的蜚,風伯的風,中间都有“?”,都有虫尾巴,是同源字。

?,就是上面加了飘带,下面加了底座的中,是中的本字。后来的中,是?的简化字。

鹿石必须保持竖立,?下面的飘带应该是底座。

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就抬着这个中,从陆地抬到船上,就是?,就是鹿石。

《史记》周本纪:“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

文王木主就是鹿石。

鹿石的上部有人像,是所在部落的祖先的图腾,打仗的时候必须抬着去出征,祈求祖先保佑作战顺利。

有时候参加战争的部落多了,都抬着各自的祖先鹿石,战争混乱的时候会不方便。比如部落甲的鹿石混入了部落乙,鹿石会不会保佑友军,就会受到质疑。古人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去掉所有的祖先人像。

《周易·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