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华民间杂谈小名的由来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遮盖 http://m.39.net/pf/a_4588784.html

所谓“小名”,指人在小儿时期所起用的名字。小名又称乳名、奶名、幼名或小字,一般由父母或亲戚为孩子所起,它表达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爱。

我国取小名的习惯起源很早。在上古时期,人们都在出生后不久取名,其目的只求能与别人区分开来,而不大讲究名字是否典雅。如周公之子名禽,孔子之子名鲤,春秋时魏公子名虮虱,汉代司马相如名犬子。

至于人们为何喜欢为孩子取小名,而且至今不废的问题,在民俗学上的解释是:第一,借用身边周围的金石、花鸟、鱼虫,甚至是禽兽之名,随口叫成,琅琅上口,好记好叫。如顾恺之小名虎头,赵丹小名锁儿,等等;第二,缘排行而命名或出于迷信特意取用的,像阿三阿四、阿猫阿狗、铁蛋柱子之类,既有亲昵怜爱,又有卑贱、易“养活”的意思。第三,讨个吉利口彩,如家宝、来福、喜儿等,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起名者的美好愿望。

“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和亲朋好友之间使用。但“小名”却是我们“尊姓大名”的前身。因为,自秦汉以后,我国士族阶层便开始“讳小名”,认为不雅,有贻笑大方的嫌疑。故另立了“正名”,以供社交场合使用。

在古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有小名。如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瞒,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北朝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狒狸伐,北周文帝宇文泰小名黑獭,宋孝宗赵奋小名小羊。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上述这些无不都是称孤家寡人的帝王。

此外,由于封建社会上层阶级的女性成员长期生活在家庭闺阁之中,很少在外面抛头露面,因此小名更加流行,只是这种小名仅在家庭中使用,又称为“闺名”。如汉高后吕雉的小名“娥姁”,汉武帝的外祖母小名“臧儿”,汉武帝陈皇后小名“阿娇”,唐寿昌公主小名“虫娘”等。

至于一些圣贤名臣,也都有小名。如孔子小名丘,王献之小名官奴,陶渊明小名溪狗,谢灵运小名客儿,王安石小名獾郎。男人如此,女人也不例外。如明代女画家马月娇小名元儿,等等。从这些名字可以看出古人取小名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现代人取小名,情况更加普遍。其中包括一些名人的小名,蔡元培小名阿培,阎锡山小名万喜子,周恩来小名大鸾,彭德怀小名真伢子,郭沫若小名文豹。郭沫若还自己说过小名的来源,他在《少年时代》一书中写道:“我母亲说我受胎的时候,梦见一个小豹子突然咬着她左手的虎口,便一觉醒了。所以,我的乳名叫文豹。”

由于小名一般只在家庭内部使用,所以,不仅古人不重视,而且现代人也很随意。如“小毛”、“小狗”、“小花”、“小囡”等一些似乎登不得大雅之堂的名字,目前在城乡各地的学龄前儿童中仍有使用。尽管小名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不及正式的名字及字、号,但由于从古至今人人都有,因此,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小名”,当属孔子的小名“丘”。而最有趣的“小名”,则莫过于晋成公的小名“黑臀”了。晋成公的屁股之所以很“黑”,传说是由于“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的缘故(《国语·周语下》)。

另外,在有史可稽的材料中,以通行字“奴”来起小名的最多,可以说,“奴”字是中国古代名人最钟爱的小名。它最兴盛的时期是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例如,西晋文学家石崇小名“齐奴”,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小名“官奴”,权臣吴敦小名“黯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陈后主陈叔宝小名“黄奴”。《陈书》云,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魏书》云,李诉,字元盛,小名“真奴”;高佑,字子集,小名“次奴”。《周史》云,王德之子王庆,小名“公奴”。《北史》云,卢思道小名“释奴”。《旧唐书》云,李林甫小名“哥奴”。《旧五代史》云,闵帝讳从厚,小字“菩萨奴”。《辽史》云,圣宗讳隆绪,小字“文殊奴”;景宗四子,名隆庆,字燕隐,小字“普贤奴”;制心,小字“可汗奴”,等等。

关于以“奴”起小名的,还有两则轶事,颇令人玩味:

(1)唐开元二十年(即公元年),诗仙李白与其妻许氏有了第一个孩子,是位千金。孩子出生时正值皓月当空,银光满地,李白就为女儿取名为“明月奴”。李白一生对明月情有独钟,他一生留下的诗作一千余首,竟有四分之一的作品是吟咏月亮的。给女儿起这样一个小名,充分表达了李白的钟爱之意。

(2)明人笔记《客座赘语》记载:“徐聿之为元凶所害,子孝嗣在孕,母年少欲更行,不愿有子。自床投地者亡算,又以捣衣杵舂其腰,并服堕胎药,胎更坚,及生,故小字遗奴。”徐聿之的这个孩子小名“遗奴”,正是他被母亲遗弃的证明,如同谢灵运一样,小名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