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云大暑期班淡豹老师访谈录 [复制链接]

1#

访谈时间:年7月14日17:30—18:00

访谈地点:云南大学文津楼A座会议室

受访人:淡豹(刘雪婷)

访谈人:倪清扬等

文字整理:白晗(四川大学)、倪清扬(云南大学)

统稿:白晗

淡豹老师讲座结束后,会场学员提问互动活跃。为了和淡豹老师就民族志写作以及其他问题能有更深入交流,大约20多位学员参加了讲座后的访谈与交流。

提问一:我是从公共健康转专业到人类学的,我的问题是民族志作者怎么面对共情、移情,还有他们自身的自反性?自反性的问题是因为我在读RuthBehar的时候,她一直在强调自己对研究对象的感情,并且这些感情也在影响她的行为。

淡豹:这个问题我不能给你一个一两句话可以说下来的答案,因为这几乎是每个正在实践的人类学者(practicinganthropologist)所面对的问题。田野调查的核心在于你自己和调查对象、当地社区,包括你跟你自己身体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及其具体的。你只有在你的田野情境中间不断地探索,找到你自己的答案。只有通过了解你自身的感受,和通过阅读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经验才是永恒的,没有一个“别人”能够提供的确定的答案。我自己觉得有位荷兰人类学家AnnamarieMol写的特别好,她用英文写作,有一本书叫TheBodyMultiple,医院民族志,或者你可以称它为仪器民族志,医院中各种各样的仪器。她的写法非常有创造性。其实我想你去读每一本医学人类学的民族志,都会对你的问题有所启发。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我们才能具体回答。我唯一不喜欢的对此类问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