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宜良民间传说下篇 [复制链接]

1#
宜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有一地之历史,必有一地之人文。数千年来,宜良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拼搏奋斗,遂使宜良成为名噪四方的滇中粮仓。勤劳纯朴的宜良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出了极富地域特色的滇中民族文化。特别是宜良民间故事,更像是一颗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传颂不止。一、岩泉寺创建传说

据《宜良县志》卷七“寺观”记载:岩泉寺,在城西北五里伏狮山。创建无考,明朱福海再修,僧兴宽重修。上有祖师殿。”然据宜良佛、道两教祖师相传:宜良佛教传入较早。宝洪寺草创于隋,法明寺建于唐。当时倡导佛教,历朝在各名山都兴建寺庙。岩泉山因有泉水,元代以前就有僧人在岩泉边结草为庵修行。到元初,由于下寺地平,就移下来兴建房屋三间。

后有盘龙祖师云游到宜良下寺,与僧人讲传佛经。自选地址,意在此山“坐化”。八月初一正午“试坐”。但山神不安,风鸣树摇。盘龙因对弟子言:“此山虽秀,龙脉不大。于此不称。”因于下午施动法术,从空降下衣物食品,分发给弟子士人,八月十五日,就出外云游。到了晋宁“试坐”,即安如山,静如常。尝托梦给宜良弟子。后即在晋宁肉身坐化。宜良僧因在盘龙原选地址上新造坐西向东祖师殿三间。内塑盘龙金身。圣号:敕封开山盘龙祖师莲峰大惠禅师。

为纪念盘龙祖师,每年八月初一至十五,乡人到此敬香,施舍钱粮衣物酬愿,此习俗沿至解放前。

二、岩泉寺与神仙的传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因宜良岩泉山和岩泉寺出过神仙的传说。据大清嘉庆年间宜良有云泉道人所著的手抄本记载十神仙的传说:大部分神仙都在过岩泉山上修炼或在岩泉寺传道、讲经说佛。

据十神仙的传说记载,第一位神仙是观音大师,在某年的二月十九正午,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时在岩泉山的上空现出两朵彩云。看似观音大师,来回漂浮,传说是观音大师在普渡功德圆满的龙女转世,后浮云落在了岩泉寺,后来在落云处建盖了观音殿。

第二位神仙是众人熟悉的盘龙祖师,他云游到岩泉寺与众僧讲授佛经后。自选地址在岩泉寺,意在此地“坐化”。在八月初一正午时“试坐”,但当时山神不安,风吹树摇不止,晃动不堪。对弟子说,此山虽风景秀丽,但龙脉不大,在此“坐化”不成。于下午施动法术,从空中降下衣物食品分给众弟子及敬香之人。八月十五日就出外云游到了晋宁某山“试坐”即安如泰山,静坐如常,夜里就托梦给宜良弟子说,已在晋宁某山“坐化”望弟子勿念。后宜良僧人在盘龙祖师选的地址上建盖了祖师殿,殿内塑盘龙金身像。

第三位神仙是黄龙真人,云游时到岩泉寺讲经说法,三月有余,普渡众生。临别时用手一指石岩峭壁,口念咒语,刹时岩石裂缝中喷涌出一股清泉水,他随手一划变出一个月牙塘来,塘内盛满泉水,泉水甘甜清冽。

第四位神仙是金蟾大仙,原是王母娘娘后花园里的一只癞蛤蟆。长年累月受天庭灵气的熏陶,修炼成仙转为人身。一天云游到宜良上空看到岩泉山上的岩泉寺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便按下云头落在岩泉山,进人岩泉寺自称金蟾大仙,享受人间香火。忽然有一天王母娘娘派千里眼顺风耳带领天兵天将,寻找金蟾大仙,于是追到了岩泉寺,要金蟾大仙立刻回天庭,但大仙迷恋人间美境,岩泉风光,不愿回天庭受清规戒律的约束。而发怒口吐白浆,变出很多大大小小的癞蛤蟆与天兵天将大战,但因道法不够,战不过天兵天将,金蟾急忙逃进石洞,从侧边喷出泉水对抗。此时众仙口念咒语施展法术将石门、石洞封住永不再开。外面有不少小蛤蟆也不能进洞变成石头蛤蟆在山上。

第五位神仙大力禅师,一日云游化缘到宜良西山村时,听村民们说,村后山上有一只恶狮经常出没伤害村民及牲畜,大师听后慈心大发,口念阿弥陀佛,恐怕恶狮再继续伤害村民,就出村顺上山的路寻找恶狮,只见那山山清水秀、树木突兀森郁,悬崖峭壁高数丈,远远看去那山就像一只匍匐的雄狮。大师正在寻找恶狮,忽然从森林中串出一只雄狮大吼一声扑向大师,大师即刻念动咒语,发掌声硬把雄狮镇住。随后解腰中黄丝带把它困住,带回天庭驯化为坐骑。从此村民得以安宁,村民为纪念大力禅师为民除害,就将村后那座山叫作“伏狮山”。

第六位神仙是云客禅师,云客禅师到岩泉寺传授佛经,普渡众生半年有余,亲自种植两棵清香树在大门两旁,此树至今依然存活,枝繁叶茂,已有上百年树龄实属可贵。

其他神仙、高僧映天和尚、天池真人、许阳晨、贾神仙等,也在不同的年代来岩泉寺云游过,留下许多故事。故宜良岩泉寺在历代佛教、道教中,老百姓中名声远扬,历史悠久。

三、岩泉寺尹真道人的传说

除山化缘消灾积德

尹真道士成半仙之后,常常到宜良城内、北古城、南羊街、南狗街等地去化缘。凡是要东西,从不贪心,一个品种只要一点。有一天,他去古城化缘,人们给了他不少白菜、萝卜、莲藕、芋头等物。他那小小的沙罐再装也不会满。待他走后,一个菜农说:“等下次他来,我大大地给他一棵白菜,看他怎么装进去。”不几天,他又到古城去了,这个菜农果真捡了一棵十几斤重的大白菜,双手起来插进沙罐里,可这棵三尺高的白菜装进去后,连叶尖也露不出来。他在宜良城里化缘,刚走到匡山街的十字街口,看见一个两眼发红,上眼皮肿得像桃子一样的七岁男童,坐在门前痛哭流涕,他走到孩童身边蹲下安慰道:“不必着急,我把你的病摘掉。”说后,扬起沙罐在地上磕磕抖抖,倒出一些沙土。他抓起一把来放在手心上,只是咕嘟咕嘟地念了一阵,对着孩童的一只眼睛吹了几口气,便起身扬长而去。旁观的人们口里不说,心里却埋怨:“这疯道人不是给人消灾,而是加难!”待尹真道人拐进觐光街后,这个小孩揉着眼睛,红肿的眼眶也就消了下来,睁开眼睛时,已经全好了。这孩童高兴得活蹦乱跳。一个农夫感慨地指点道:“你还不快去谢谢恩人。”小孩童听后,朝觐光街追去,边跑边喊:“活佛……恩人……活佛……恩人……”可怎么也找不到尹真道士的踪影。在雨量充沛,万物繁茂,山洪频繁的盛夏季节,尹真去南狗街化缘。正逢辰龙天,街上的人群热闹非凡。他在牛羊汤锅摊上够够地喝了一顿酒,吃了一顿大荤。又在街上要了些牛蹄、猪骨、南瓜、辣椒、葱姜等食物放在沙罐中。提着沙罐,口里哼着小调:多积阴功多积善,逢凶化吉能消灾……”大摇大摆地往回寺院的路上走。当走到大赤江(今南盘江)渡口时,正碰到一只已离开江岸的大木船船壁漏水,船家眼看就要沉没,想把船迅速划拢靠岸,可是由于洪峰直下,滩陡水急,几道旋涡又把船推到江心。木船已经渐渐下沉,船上的四十多号人及三匹马已经骚乱,有的惊呆,有的哭喊,有的开始跳水逃命,正在这鸡毛挟火炭的危急时刻。尹真道人不慌不忙地把沙罐翻了个底朝天,倒出里面装着的食物。又从地上捡起一根小木棍,往沙罐壁上弄了数十个小孔,从腰间解下丝绸裤带,一端拴在沙罐上,一端拿在手中,把沙罐甩在水里,口内念念有词。说也奇怪,沙罐在江水中径直冲冲冲地往落船的方向跑去,而尹真的裤带也无限地延长,就在洪水危及船上生灵的一霎间,沙罐像渔网一样从船尾到船头严严实实地罩住了整只木船。尹真在岸上收着裤带,将一只大木船缓缓地拉到江岸上。人得救,马得救,就连破船也得救了。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全部跪在地上向尹真叩头朝拜。可是,等乡民们抬起头来时,尹真道士早已提着沙罐随风而逝了。

杂食取精修道之本

有一天,尹真道士出游归来,在娄子营村的坡地里发现一条狗,他揉了揉眼睛,仔细一看:“哦!原来是好东西。”便提起尾巴一抖,黄狗不动了,背着带回岩泉寺内熬吃。他当着徒弟的面,不洗泥土不拔毛,不扒肠肚不扒皮,就把二十余斤的狗放在沙罐里连毛带屎地用柴火熬起来。肉煮熟后,取了盐巴、辣子,提着沙罐走到观音殿旁的树荫下坐着。用手撕下一块来,抹些盐巴辣子就大口大口地咀嚼起来。吃一阵,喝口酒兴致勃勃地说:“啊!好香哪。”有三个弟子好奇,自他煮狗开始,就形影不离地跟着。见他吃狗肉时,有的人几乎要发呕作吐。可他还不愿给弟子们吃呢!尹真道人足足吃喝了一个多时辰,剩下两根肋骨和一小碗汤,便慷慨地说:“你们谁想吃就拿去。”俗话说:“眼不见为净。”这是大家眼睁睁看着的,谁肯要。弟子们互相推诿,畏缩不前。唯有一个姓周的弟子无所顾忌,大着胆子吃了肉,喝了汤,也真正尝了狗肉的浓香味道。

四、美女山乌龟塘长虫山的传说

在宜良人口头中,有“乌龟戏美女,长虫来隔起”的俗语。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流传很早,据说农历二月十九日是观世音菩萨普渡红美玉、龟、蛇得道成正果升天之日。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宜良城西的伏狮山五峰壁立、石岩磊磊、木林森森、清泉淙淙。山中有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怪石藤木。受观世音菩萨普渡能由灵气转世人身继续修道。在月牙塘前的石磊中有一块红美玉、龟、蛇各一,天长日久受灵气之精华转化人身继续修道。一日观世音菩萨对众弟子讲经说法,有个仙女对着莲台下的龟友送了个秋波,龟也回了一眼,这时长虫看在眼里,知他二人有思凡偷情之意,没有告知观音菩萨。有一次观音菩萨“云游”回归时,于二月十九日夜驾祥云至宜良上空,突然心血来潮,停住莲花云,一举法眼见大地上有一美女正仰面而睡,两腿张开,双脚缩起,(此女即是红美玉)一男生(此生即是龟)逍遥自在地从东向西走来,欲向红美玉求爱婚配。又有一男生(此生即是蛇)急匆匆从南赶来,口内吐水成塘,以塘阻隔。说到:道兄,我俩自幼在仙山修道,练就千年道果,脱去嗅皮转为人身,继续修道来之不易。上次菩萨讲经之时我已看出了你俩的思凡之心,此时追赶而来,劝说龟兄、玉妹当遵守清规戒律,修道之人应六根清净,勿违犯天条。龟和美玉含羞低头不语。这时菩萨发怒,右手一指大胆的孽畜,不畏天条,败坏清规:左手一指欲念咒语。此时正值真武大帝云游至此,拱手道:善哉,善哉!菩萨休怒,念其修道之苦,免矣!免矣!暂且饶恕。龟、蛇、美玉跪地求敕,又向真武大帝谢恩随后向观世音菩萨求情。真武大帝道:龟、蛇与我有缘,望菩萨赐我带回罚之;红美玉由菩萨带回点化。看其有无悔改,处之不迟。正说之间忽闻金鸡报晓,天已刚亮,龟、蛇、红美玉各现原形,不能随主归山。当时即化作大小不同的山于宜良城南。

观音菩萨念弟子修道之苦,即带美玉之灵气驾起祥云到凤凰山之岩,菩萨用手一指石山脚下现出一洞,菩萨对红美玉道:你在此涯洞痛改前非、面壁思过,功果圆满之日再来救你,美玉低头流泪不止,口称:定尊法旨。真武大帝亦引龟、蛇灵气到对面凤凰山涧,真武大帝告诫自行修炼。

不知过了几朝几代。红美玉、龟、蛇各自勤修苦练。于某年的二月十九日正午,万里无云,惠风和畅。宜良城北门上空突然出现一朵彩云,由西向南渐渐移动,看似观音菩萨座于莲花云上;此时又见彩云前多了一朵行如美女之身的彩云,在城外清远街上空还有一朵白云在飞翔,看形状像真武大帝。一对凤凰形状的彩云,跟随左右,后随风飘游。一朵像个龟形,另一朵像个长虫,由西向南缓缓移动。忽然城西面山石壁上有金光彩霞一片,长数里如巨锦,久而不散,又有凤凰山上的山洞中起了一道金光,刹那间泉水由洞中涌出,随之上空的彩云都落在了城南的山岗上,彩云落下的山峰故而美其名曰:美女山、乌龟塘、长虫山、乌龟山。为宜良民间增添了一段佳话,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五、法明寺的传说

法明寺,位于昆明市宜良县县城内,相传建于汉,重修于唐。该寺建于汉代的传说,无凭无据,无从考证,人们大多不以为然。言唐建盖,倒是物留痕,志有载,为群众所公信。明代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载:“宜良法明寺,唐朝摩伽陀建,摩伽陀,天竺人。蒙化时,卓锡于腾冲长洞山,阐瑜伽教,演秘密法,祈祷必应。至今云南士僧阿叱力者,皆服其教。”对此,《滇释记》中写道:“赞陀崛哆尊者,又云室利达多,西域人,自摩伽陀国来,又号摩伽陀,游化诸国至鹤庆,又于腾越州住宝峰山二处,阐瑜伽法,传阿叱教。”由上述文字记载可知法明寺为唐代僧人所建。法明寺为云南大乘佛教密宗阿叱力教庙宇。阿叱力,是梵文的译音,自古用无定字,也译为:“阿阇理”……即密宗教上师之称谓。阿叱力一词,梵文典籍无是说。准确的称谓应为瑜伽密宗。大理一带称其僧人为阿叱力,为阿遮黎耶之讹,后来,以讹传讹,约定成俗,均如此称呼。而阿叱力作为一种宗教变种,并非是纯粹的印度密宗,也并非全盘吸收外来信仰,乃为兼收并蓄,经改造后能适应本土生长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宗教信仰。

年,古塔重修,发现塔基金刚基础有梵文密咒以及金刚杵等南诏遗物,更加有力地佐证了法明寺为庙朝所建的密刹,更加为人所信服!也有人认为:由南诏佛教鼎盛期劝凤佑时代高僧摩伽陀建寺的传说不可会信,拉名僧来借以提高寺庙的声望,是建寺者中常发生的情况,但以李根源先生《云南金刚石目录初稿》上所罗列的法明寺历代碑刻有八方之多,可见此寺的确渊源流长而且地位重要。

在民间,拉鲁班为提高寺庙的声望也不乏其人,人称法明寺为“一夜寺”。传说,建寺庙与建古塔所用的材料,全是由寺内一口月牙形的井水里提上来的。一夜,在鲁班的率领下,四大金刚、十八罗汉、天兵天将,皆争先恐后地来当搬运工,为法明寺的建成略尽绵力。砖瓦木石,从井下滚滚而至,一声“够了!”话音刚落,刚刚欲出井的那棵梁木再也不敢“献身”,只好斜靠在井中。雄鸡高唱天晓,“天机不可泄露”,鲁班急忙从塔顶举步登云,一慌,把掌墨用的弯尺墨斗落下,任它留在塔身上,后来到寺里来的人,听到过这个美丽的传说后,都喜欢昂首瞻视,探个究竟……

据乾隆《宜良县志》载:法明寺,唐僧摩伽陀建,胡敬德重修,公元年,明天启二年重修,规模大备,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五殿一阁,古塔及

据乾隆《宜良县志》载:法明寺,唐僧摩伽陀建,胡敬德重修,公元年,明天启二年重修,规模大备,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五殿一阁,古塔及僧房百余间。

大雄宝殿雄伟壮阔,气度不凡,保留有印度早期寺庙的影响,坐东朝西,歇山重檐九脊顶上下檐斗拱粗大疏朗,当心间有两朵斗拱,斗拱制作特别,无昂,有两层前伸之拱,顶上一层无横拱,古建筑术语称此为:“双杪五铺偷心造”。此斗拱式样,在昆明地区“仅此一家”。大殿面阔进深为五间,方形楼阁式,非一般寺庙之矩形。明仁宗朱高炽九世孙朱统岑题书“大光明藏”匾,高悬于殿上。殿上以四根巨大的通柱为骨干,上置覆斗状内顶,上下粗细一般,质地坚硬。殿内没有苍蝇蚊虫,更无蜘蛛布网,其中奥秘至今尚为无解之谜。殿内原先塑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以及十八罗汉,大殿周遭有回廊。

殿前中轴线上,建有宝塔一座,为法明寺重要建筑部份,塔在寺内作为庙宇的一部份,实为早期寺庙建筑特征,大约从宋代开始,佛塔开始独立于寺外。

法明寺塔,塔型与大理崇圣寺三塔、昆明东、西寺塔相似,塔体为方形密檐实心塔,下为石砌,上为砖镶,塔的侧身模印梵文.

宝塔最下面为须弥座。须弥座是古印度佛门中幻想之须弥山巅的一个佛座,也称须弥坛。依佛家所言,须弥山乃处于世界的“中心”,是神山。此“世界”,有九山、八海,“须弥山”,天地释所住金刚山也!与中国人“尚中”、“求固”意识相亲相近,“须弥座”稍微华化后,便成为诸多中华古建筑台基形式,如凡是密檐砖塔皆有须弥座。

法明寺塔束腰砌,有柱子和壶门,也是早期砖塔的特征。塔的第一层最高,约4.5米开有假门。从第二层开始,高度顿减。由第二层至顶层,四面设有券龛,每龛内供铜佛60尊,年修塔,用高标号的水泥灌塞充实龛间,塔自第8层开始收身,使塔身具有南诏时期特有的流线型轮廓。各层出檐以七层平砖叠涩而出,第二层为棱角牙子。檐面以白灰平涂,向两边升高,使檐角略微翘起,断面近于枭线而非混线,颇具唐风。塔刹铜制,原有伽楼罗四只。伽楼罗俗称金鸡。佛经中说其翼展三百六十万里,整个浮堤(世界)仅能支其一足。其以龙为食,蛟难作祟,故能镇水患,江南、中南地区鲜有伽楼罗。云南古刹则多将其置于顶刹,好像是云南古代多水患之表现。法明寺塔伽楼罗后殿,曾以宝葫芦代之。

古时,法明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一饱经沧桑的佛家胜境。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部将孙可望路经宜良,入寺瞻佛,解甲挥毫,题书“甘露回春”一匾,悬挂于古刹山门前。历史上,人称法明塔庙为:“滇境无双寺,宜城第一山”。这副对联如今仍在大雄宝殿的门柱上。

古塔设计严谨朴实,工艺精湛,历经数百年沧桑依然昂首屹立匡远镇万寿山巅。公元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年,清道光十三年,云南府遭受强烈地震,昆明西寺塔,在弘治年地震中倾倒,东寺塔在道光年地震中倾圯,然而宜良法明寺塔却安稳如初,没有受到地震的丝毫影响。

光绪年间,僧人真有、常向等主持重修后,法明寺形成三进、四合院格局,可惜这已经是昨日黄花,今非昔比。

六、法明寺宝塔的传说

法明寺大雄宝殿前,在大雄宝殿建好以前是没有宝塔的,是一口水井,供寺内僧人生活所用。后来从外地来了一个出家人在寺里修行。此人叫聂龙,是陕西某地的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每天帮家里打猪草割马草。他去割草的地方在一个小山岗上,头天把草割完,第二天又长出绿油油的青草来,小山岗上的草是割之不尽的。聂龙觉得缺怪,就将草皮扒开想看个究竟,当草皮挖开时,只见一颗宝珠光芒四射、光彩夺目。聂龙将宝珠带回家中小心存放。这宝珠道也奇怪,宝珠放在米柜子里,第二天就是满满的一柜子米。放在面缸里,第二天就是满满的一缸面。放在水缸里,第二天就是满满的一缸清幽幽的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的宝珠聂家是爱惜有惊,不敢声张,慢慢家里也就富裕了起来,有所积蓄,就买田买地。当地财主听说聂家富裕是得一宝珠相助,就带人到聂家来想抢走宝珠,在争夺时聂龙一急之下,将宝珠一口吞下肚里,刹那间聂龙浑身燥热,口渴难忍,一声紧接一声叫他娘给他抬水喝,也难解浑身之燥热。一时将家中的两个小水缸里的水一饮而尽,头都不抬一下。但还是不解渴,到处找水喝,又跑到村外一条江边去喝水,刚喝到第三口水时,刹时江水翻腾,倾泻而下,乌云滚滚,聂龙被倾泻翻滚的江水卷走。此时他身不由己的在江水中被冲到一个湾滩处,就深情回头看望一下在岸上的亲娘,就这样冲过了二十四滩。回头望娘二十四次,后来那条江就有了二十四个望娘滩。

?聂龙顺江恍恍惚惚而流,突然见一仙人指点迷津说:“聂龙,你与宜良古匡州法明寺有缘,就顺水流到法明寺出家修行汇合阳宗海99怪,把阳宗海水翻个底朝天,将宜良坝子变成汪洋大海,供我等众仙界休闲娱乐,你将成正果,列入仙界。”聂龙恍惚之间流到了南盘江大沙滩。见一老翁正在垂钓,急向老翁问明宜良法明寺所在地,就急忙赶往法明寺,拜见长老说:愿在此寺出家修行。长老看他气度不凡,但孽气十足。安排住宿时,聂龙说:只需要一个簸箕,夜间安睡在大雄宝殿橼口下就行了。一夜长老想到聂龙孽气十足,就身披袈裟想到大雄宝殿去敬一柱香,问一问佛祖结果如何。刚到大雄宝殿殿前,却看到簸箕里金光闪闪,仔细看时是一条金花蛇盘在簸箕里。第二天天刚亮一看时却是聂龙睡在簸箕里,长老就知是孽龙之化身。掐指一算,担心聂龙修行得道之后汇合阳宗海99怪来危害宜良坝子。有一天长老就有意提一把茶壶到井口取水烹茶,而将茶壶落入井中,聂龙就说:“我到井里给师傅将茶壶打捞上来。”长老说:“太好了!”聂龙就一投跳入井中,长老一挥手,众弟子急忙将事前准备好的一口一丈二尺六宽的铸铁大铁锅,把井口盖的严严实实密封不透,贴上一道符章,聂龙在井里大叫,师傅为何这样对待弟子,长老答到:“阿弥陀佛,为避免孽龙修行得道后,汇合阳宗海99怪,兴风作浪,翻江倒海来危害宜良坝子百姓。阿弥陀佛”师傅为救黎明百姓,才出此下策,弟子你就好好修行吧!阿弥陀佛。聂龙又问,弟子何时能修成正果得道升?长老答到,你就静心修行,到时为师定会渡你升天,聂龙一听也就不再叫喊安心修炼。长老又怕聂龙不安心修炼,又加上一道符咒,上面写到:若出此塔,待到铁树开花,马长角,大赤江中水倒流。又在井口上建盖了一座,高22.6米,须弥座,方.2米,1层,密檐实心方塔,塔身砖砌部分砖面烧制梵文咒语,从第三层至十三层四周设龛,龛内设置铜佛像的宝塔,压住孽龙。取名为“法明寺塔”至今魏然屹立。使宜良坝子百姓才得以世代平平安安、男耕女织繁衍生息!

七、草甸土官村土主庙的传说

草甸土官村的土主庙坐落在县城西南部14公里处的草甸永济河南岸的土官村。土主庙山门上方悬挂着红底黑字“土主庙”匾额,两侧对联格外引人注目:“有心烧香何必到灵山,诚心拜佛此处是灵山”。进山门后,天井中有两棵较为引人注目的樱花树,看它平时枯枝瘦叶,一到二三月间,却是花团锦簇,一朵朵粉红色的花朵??,花瓣重重叠叠。密蜂、蝴蝶忙于采集花粉、花蜜,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这一天,一大早从四面八方各村不约而同赶来敬香的不下千人,熙熙攘攘在通往土主庙的路上喜笑颜开走向土主庙,人们都来给土主老爷敬香叩头,烧化金银,香火旺盛,青烟缭绕,袅袅上升到土官村上空,祈愿人丁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午饭后,土主庙前的空场上耍狮舞龙,鞭炮齐鸣共欢舞。后又在戏台唱戏纪念土主老爷,戏的内容有纪念土主老爷的折子戏,有花灯,民间传统戏剧等等。敬过香后的人们多半看戏听歌。有的男女青年双双对对在通往土主庙的路上,游玩嬉闹,路两旁摆满了摊点,有卖零食,服饰,玩具的。有的在庙前空旷的场地周围三三两两,男欢女爱,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在唱山歌、对调子,等等不一。

农历二月初八的土官村土主庙会,香火不断,延续至今已有好几百年的悠久历史了。土主庙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明朝初年,沐英奉明太祖朱元璋之命镇守云南,开垦云南,治理边疆,发展地方经济。为统治人力,争服邑人。派部队到各处收编地方势力。在农历二月初七这天,其中的一支部队奉主帅沐英之命,从昆明到宜良进行收编地方权利。当部队到达汤池梨花村时,就地宿营,千总长官想何乐而不为,顺路将草甸坝子给收服了,第二天凌晨派出探马从梨花村一路探视地形情况,打算进军草甸坝子。然而探马到了草海边时,看到的只是白茫茫的一片大雾,云山雾海的,一眼望不到尽头,笼罩着整个草甸坝子不见人烟。后探马回报千总说:“是一片海子无人居住。”部队就绕道而行,草甸坝子百姓也就免了一场兵灾之苦。但两天后大雾才散去,从那时起草甸一带野兽经常出没,百姓就将几个村名连串编成顺口溜“龙池(吃)地马村,狗咬化善村。豹子抬前所,蛇吞土官村,鸡爬小石岩。吓死老羊村。草甸街吓得敲铜盆,个个跑到梨花村,告诉五丰村”。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事后百姓知道了就说:二月初八那天是土主老爷为了草甸坝子的百姓免遭兵灾之苦,显灵起雾保护百姓。百姓为感谢土主老爷之恩,就在土官村后一山坡上建盖了土主庙,内塑土主老爷像,享受人间香火至今。后又建了玉皇阁、观音阁、财神庙,气魄雄伟。

注:元、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设置的少数民族首领,由本地人充任的世袭官职,即“土官”。因土官所在地村从官名,故名土官村。

八、王家营石狮子的传说

王家营村俗称五村由王家营、尚家营、先锋营、顺河营、罗家底组成的自然村落,坐落于县城东部一公里处,地处坝区。村以明朝初年屯军首领姓王而得名。

王家营村的村西头立有一青石雕刻的石狮子,座东面西,高1.2米,宽60公分,须弥座高1.1米,前脚直立后脚蹲坐状,雄视西方,每月初一、十五,村民们都在石狮前敬香供奉。石狮前的一个石香炉里插满了密密麻麻的香把数百根。村民为了保护石狮,盖了一间三面是墙的砖房,左右两侧的墙壁上贴满了用朱红纸写的“保我村民,清吉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横幅竖幅。石狮还真有保平安之神力。村中老幼若有个头疼脑热肚子痛,小儿夜哭之类,吃药就医无效时,只要用鸡蛋一个,白米一碗,清香三柱,黄钱三张敬献石狮,祈求平安保准灵验。说此若是被“撞磕着”,说明你的元气差,点子低,惟有此法可解除病痛,村中人称为“献饭”,十分灵验。石狮立于何年何月无据可靠,村里的老人们说,在他们还穿开裆裤时,就有了村西头的石狮子了,日夜守着村口。说是降着西方的财神爷,不要将本村的财运带走,就这样淳朴善良的村民,世世代代不知多少年来,虔诚地供奉石狮,石狮也很灵验的保佑着村民平安无事。

然而此石狮是否为其“灵验”而在“破四旧”的时候,石狮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传说:在某年的一日,为破除“四旧”封建迷信产物,当时几个壮劳力汉子,用麻绳套住石狮的脖子,打上死结用力拉拽,想将石狮从一米多高的石座上拽倒,进行处置。说也奇怪,五六个人一起用力拉拽,但石狮是魏然不动,眼露愤恨之光,也许是石狮真的在“显灵”。这时有一村民举起大铁锤,咣当一声巨响,不偏不歪一下将石狮双前脚砸断,石狮高大的身体,忠实的心灵随着麻绳的猛力,一声巨响昏昏暗暗倒毙于地,随后被埋葬于村中的沟石坎边,2米多深的地层下。

半月过去了,村民在一传十十传百,纷纷扬扬的在传说着石狮子显灵啦,石狮子显灵啦!有的村民好奇地问,真的显灵了吗?石狮子显灵在哪里?传说者叹一口气说:“你真的不知道吗?在半个月前破‘四旧时,有人想拉倒咱村的石狮子,五六个人都没有拉倒,当时被某某一铁锤将石狮双前脚砸断,才被拉倒埋于地下。石狮遭到了恶运,暗无天日。‘显灵’了!”前天某某在夜里偶得一梦,梦见一青色卷毛雄狮从地下窜到他家,大吼一声:“我几朝几代,享受村民香火,尽心把守村口,使村民平安无事,繁衍生息,却遭此灭顶之灾,我将“显灵”惩罚恶人,以示神威。你将我的前脚砸断,我叫你的双脚终生残疾!”突然某某双脚抽筋疼痛难忍,恶梦惊醒。从那时起双脚僵直不能弯曲,流血流脓,从不间断。拄杖多方寻医治疗无效,从不离杖至寿终。

从那时起村里也不太平,有时某家的小孩会掉到水塘里淹死,有时又听说张家的小孩又掉到水塘里淹死了。一时间闹得村民是提心吊胆,不知何时这恶运又落到哪家!

后来在村民们的呼吁下,推选了本村一个叫“小蜂蜜”的建筑师傅带领村民连续三天挖地三尺寻找石狮,情急之下,“小蜂蜜”师傅用力过猛,一扬镐穿透土壤,扬镐尖正中石狮脊背,石狮浑身颤抖,心想又要遭第二次灾难了。“害我之人必遭报应,真是有眼无珠,损伤我毫毛一根,使其眼疼一月。”随后石狮挖出时,刹时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村民们就用天露之水将石狮全身污泥清洗干净,脊背之毛损伤了三根,双前脚一直残缺。“小蜂蜜”师傅心灵手巧地将石狮双前脚残缺处接肢完好如初。经先生开光之后,石狮又享受着村民们供奉的香火。又再一次“显灵”了,为谢村民和“小蜂蜜”师傅使石狮在20多年后,得见天日,接肢之恩。保佑“小蜂蜜”师傅免去三月眼疼之苦,只疼三天,建筑兴旺,使全村淳朴善良的村民走上富裕之路。

后村民们说:“这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是我村的神狮啊!”

九、小神鬼的传说在很早以前就听老一辈人讲过小神鬼的故事,从教门看它是非佛、非道、非妖、非鬼接近邪神。儒、释、道三教管不了它,窃教的巫婆、端公收服不了它。模样像一个身高两尺、爱穿红衣的小孩,劳动力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可背多公斤的东西,爱吃鸡蛋炒饭。它有隐身法,能与人对话,能见人,人看不见它,能变化。此神性情耿直,爱戴高帽子,人们都叫它“小老爹”。它翻脸无情,又爱较真。对人的危害是恼怒了它,它会将你家的东西偷走,送到它喜欢的人家去。传说某村某家的大女儿快要出嫁时,所备嫁妆细软逐渐逐一不翼而飞,寄望别处尚存。一日中午姑娘很气愤就在楼下注视,耳听得楼上有翻箱倒柜之声,即登楼去看,有一红衣小人坐在木箱上,姑娘立即被吓病了,久治不愈,一命呜呼。另有一传说,民国29年宜良东门内有一张姓大户人家得罪了“小神鬼”,它将厕所里的大便抹在张家的铺达板上,咸菜罐里。张姓人家每天用水洗去,并派人日夜注视,但第二早上又被涂抹得乱七八糟,不堪入目。又一日用一根草绳将张家的大石磨盘吊在大门头上,甚是危险,无人敢出大门。三天后张家无奈就请道士念经驱鬼,“小老爹”就将摆在楼上经坛中的三施斗(是道教中最有威力的法器)丢到天井里。第二次请佛教皈依设坛念经,它给了点面子未入坛吵闹。有一夜道士去花桥吃宵夜回张家的半路上被“小老爹”用土箕头打得鼻青脸肿,张家也不得平静。随后又请儒家带着易经去讲解说服也不起效。儒家先生说了一句怕是鬼怕恶人啊!张家就从县保安请了一个班的军人夜间就睡在天井或房子顶上,各人持枪等待,四面把手,如发现小神鬼就可开枪打死。只有一次夜晚某兵喝酒大醉进到张家天井时听别人说“来了,来了”。他立即持枪卧倒在天井,往北面房顶上乱开枪一通,随后就没有什么动静,张家也就平安无事。某村李大嫂与小神鬼要好,小神鬼住在李大嫂家小楼上,只要李大嫂嘴上一说要什么东西它立刻就会偷来。只是每天送一碗鸡蛋炒饭到小楼上,,敬一柱香,请“小老爹”吃饭。有一天李大嫂的老倌说了一句声小鬼,就被“小老爹”打了一嘴巴,五个小手指指印在脸上,李大嫂急忙敬香向“小老爹”请罪,过了一个时辰后,老倌脸上的指印随即褪去,相安无事。半年的时间李家因“小老爹”偷来送给的财物而变得富有。但李大嫂转念一想此神不好对付,要是那天翻脸家中之物就保不住了,可能还会惹出些麻烦事来。一晚对小老爹说:我家什么都有就差一个石兑窝放在天井的左角上,就心满意足了。小神鬼当晚就偷来一个石兑窝,李大嫂就开门来迎,李大嫂将石兑窝放平坐在上面对准兑窝心狠狠冲了些急尿,小老爹受了怨气走不了,就死在兑窝之下。十、宝洪寺的传说

宝洪寺是在县城西北5公里外的小山村。宝洪寺村很小,大约20多户人家。宝洪山山林苍翠,云霞缭绕,每一座山都如佛坐地。站在茶山最高处望宝洪寺村,房屋隐藏在绿色的苍莽中。远眺东方,蓬莱山脉清晰,可见东西槽子里的山林,田野,村庄。向西望,新村也象宝洪寺村一样,房屋隐藏在绿色中,层林叠翠的山坡,远看像一幅美丽的油画。

宝洪寺村种茶历史悠久,和宝洪寺的历史一样,它的起源和宝洪寺紧密相连。据考证,宝洪茶在唐代由福建来宝洪山开山建寺的和尚引种,作为三大名茶之一的宝洪茶在明清年间最为昌盛,已传承千年。

据说宝洪寺是福建一位很有钱的高僧云游云南宜良,看宝洪山气势巍峨,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就在后山建寺,取名相国寺,后更名为报国寺,明洪武年间改为宝洪寺。

宝洪寺在宜良蓬莱山脉以西的西槽子又西,是滇中八大古刹之一,隋末唐初创建,法脉清晰,属佛教寺院,至今有多年的历史了。昔日,宝洪古寺庙堂楼阁宏伟、精致,殿宇轩昂,大小僧房99间,天井院落25座,供奉精铸铜佛余尊,大小佛塔数十座。“千佛万佛归一佛”一尊,佛座莲花由众多小佛组成,形制、铸造为世所稀见。建寺以来,声名远播,万众皈依,成为滇中香火最旺的寺庙,位列滇中八大寺之首。

听当地的一位老人说,宝洪寺是一个很富裕的寺,寺产颇多,有地产百亩,花木百棵。就连狗都有田,当地人称“狗粮田”,可见寺院有多富有了。还说草房、草庵两村的七八户人家都是宝洪寺的佃农,宝洪寺的僧众靠佃户供养,收取租子度日,不用劳动和化缘。

传说宝洪寺开山建寺时铸了两座铜像,一座放在寺院,—座埋藏地下,说一千二百年一个大轮回,就会重现宝洪寺景象。这多少有点神秘,如今宝洪寺重建,正好是一千二百年,这是否应证了这个传说。宝洪寺下有一座高塔就立在山门前,此塔四面八方有大小七十二个佛龛,顶端佛龛有铜佛一尊,底座中则有上下相扣的石兑窝。

宝洪寺最后一任住持法名玄空,是曲靖东门外人。据说,玄空会脚打算盘手写字,算出来的帐目手脚一样清,谁家的租子都少不了。玄空住在山门内侧的一个木阁楼里,面墙有枪眼可视山门外之物。

解放后玄空被抓,僧人四散还俗,宝洪寺寺产充公。听说玄空用值钱的珠宝贿赂看守,逃跑了。有的说跑到了泰国,有的说跑到了五华山。

千年古刹经历了无数朝代,最终没有躲过那场历史大浩劫。年大炼钢铁时,宝洪寺内唐宋以来各朝各代的石刻、石雕、碑刻大量被盗,一百多尊铜佛被请下了佛台,运到了七星村放进了炼钢炉练成了铜。据说毁佛时,大的铜佛是敲小运走的,当时看到的佛像都是愁眉苦脸的,没有一尊是心生欢喜的。两架大钟敲了两天只敲破了钮部,下部圆口却怎么也敲不破,敲开的破口断面看到的颜色是黄白相间的,村民都说是金银合成的。村口的一片板栗树林里,原先是宝洪寺的塔林,有大小僧塔数十座,均毁于年的“四清”运动。当时有人从一座塔中拆出一个红绸缎的包裹,里面有经史十余卷,都被毁了。就连藏在夹墙里的佛像,也被拆墙偷去卖了。山门前的高塔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才被炸毁,此塔四面八方有七十二个佛龛,顶端佛龛有铜佛一尊,底座中则有上下相扣的石兑窝,掀开后有几粒东西在内,很有可能是僧人舍利子。

宝洪寺就这样被毁了,这个始建于隋唐的千年古刹就这样走完了他的历程。现在,与寺庙相关、唯一得以完整传承下来的东西,大概就只剩下宝洪茶了。

从几棵板栗树边走去,昔日通往大殿的正门还在,用土基砌了起来,半壁山墙高耸,他说山门被封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有一年,位于西槽子的所有村子,鸡不会叫,狗不会咬。一位老者请来法师察看。法师支上罗盘一测,说是因为宝洪寺的山门对着西槽子,危及西槽子的鸡狗。于是众村请愿,宝洪寺住持不得不封了寺院的大门,从东面开了一道侧门。说也奇怪,封了宝洪寺院的山门,鸡又会叫会打鸣、狗也会咬了。我想这只不过是民间的一种传言罢了。

当看到那棵珍贵的古茶树,这棵古茶树的花可漂亮了,它花朵硕大,花瓣有0多瓣,雪白娇嫩,层层叠叠,圣洁至极,这棵茶树年还得过金奖呢。他还说原来宝洪寺还有两株红茶花,品种是名贵的牡丹茶,二十世纪90年代茶花价钱炒得高时被宝洪寺村的人偷走卖了。万幸的是宝洪寺的牡丹茶也流传到万家凹。上世纪60年代,万家凹的段贵荣和玄空大和尚是好朋友,就送了一株红牡丹茶给他,段贵荣拿去家种植稼接,精心培育,后来又传给他侄儿段文斗,才让这株百年古茶得以留存下来。

在宝洪村行走,一方近两米长的墨石石碑铺在地上,可惜刻痕模糊,辨别不出字迹了。在宝洪寺村,只要你仔细查看,就会发现村民们砌在房前屋后的石雕,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圆形,多为砂石雕成。寺院的花窗也安在了一家农户的墙上。寺门口一户村民家大门边砌着两块雕着麒麟、马鹿图案的浮雕,动物造型优美,雕刻精妙,图案高出底部近15公分,显得特别的立体。另几方残旧的石条上雕着波涛之上横舟渡河的小童子,把柴担放在身旁。还雕刻有斜靠着松树看书的樵夫、用来拴骡马的狮子绣球。

说起宝洪茶,不得不提宝洪茶厂。宝洪茶厂成立于年,原名叫宜良县国营宝洪茶场,是宜良县农业局所属的国营企业,算得上是宜良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宝洪茶的历史曾经很辉煌,早在年它就被评为云南省绿茶品质第一名,具有权威性的巨著《中国茶经》也将其列入全国名优茶系列。宝洪茶之所以具有这样独特的品质,是因为它生长在海拔较高的红土高原,宜良气候温润,年平均气温温差不大,山峦起伏,云雾缭绕,茶树对光的利用率相对增加,提高了茶叶里有效物质的生成。因而形成茶香气味持久的特点。

当看到墙上挂着的几个像框都是古旧的黑白老照片,走近看,照片都是宝洪茶厂年的老照片,背景有红旗,毛主席像,还有几个显眼的红字写着;“永远忠于毛主席”。像片上大多是年轻姑娘,一脸的灿笑,看得出那个年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像片中有一张是一个年轻姑娘的个人照,背景是茶山,粗黑的两根大辫子甩在胸前,一顶草帽挂在脖后,标准的劳动标兵形象。像片中那个漂亮姑娘叫寸丽华,现在已经70多岁了。

基于宝洪寺与福建特殊因缘,宝洪寺一直是滇闽俩地文化交流的特殊平台,是滇闽俩地人民深厚友谊的历史见证。云南省福建总商会有感于前辈高僧及历代先贤的无量功德,在取得昆明市宗教局立项批准后,发起了重建宝洪寺,恢复历史文化的功德善举。

宝洪寺的重建不但为国内外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精神寄托、道德完善、升华人格与净化心灵的精神家园。同时也将重塑历经千年沉淀的佛教文化品牌,在不久的将来,建成后的宝洪寺将恢复它一派规模宏大、构筑精巧、布局合理的风貌,它将于宝洪山水浑然为一体,成为丰富瑰丽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重新散发她当年的庄严和恢弘。

十一、龙泉寺的传说

龙泉寺位于宜良县城北部12公里的金家营村西面山上,站在寺的正面一眼望去是一座座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峰,四面青山环抱。龙泉寺山门上方较为显眼的是镶嵌着砂石质刻的邑县大清嘉庆举人陈达(字卧庐)所书“龙泉寺”三字石匾,门两侧还镶嵌着砂石撰刻的一幅对联:“林间息火常飞雉,山下出泉信有龙”。走进山门,天王殿正面是慈眉善目的弥勒佛,面迎大雄宝殿,两侧是威风凛凛,手持兵器的四大天王。弥勒佛背面是护法韦陀菩萨,过天王殿有一天井。天井南侧有一株紫薇花;紫薇花树下有一石兑窝;大殿堰口正中有一石头雕刻的龙头,龙头下有一月牙池,此便是龙泉水。水溢流到天井四周的水沟,沟中鱼儿??成群,自由自在的嘻嘻玩耍,沟中之水缓缓流淌。天井左右各有耳房三间,从天井两侧上七级石阶到大雄宝殿,殿宇门堰口上方悬挂“大雄宝殿”木匾,殿内塑像有释迦摩尼、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光佛座尊巍峨。龙泉寺始建于何年何月已无据可考,只见大殿正梁落款:有大明万历十八年()重修记载。此后历代均有修葺。

听本村老辈人讲:相传建寺始祖(郑道明,本村人)出家在宜良岩泉寺修道,后又到昆明西山进行修道,经多年修炼得道成正果时回乡建寺。在选建寺院地址时,始祖用一根手指粗的筠竹旱烟锅杆挑着簸箕大的一盘石磨(一头挑磨盘,一头挑磨心),头上还顶着一个箩筐大的石兑窝,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选择寺院地址。当他走过的地方,石板或路面就深深的留下一个大脚印。(故谓“神仙足迹”)刚走到山后的一个山凹处,挑着的磨盘、磨心忽然从烟锅杆滑落下来。始祖环视四周山脉不错,山涧流水潺潺,群山环抱,果然是一处风水宝地。

因此就在磨盘、磨心落地之处建盖寺院,塑建佛祖神像,寺院建好时恰好将山涧的一眼清泉围在了寺院堰口的正中。此泉水长流不断,水质甘甜清凉,故而得名“龙泉寺”。有古句流传于世“龙泉寺里龙吐水,水中月牙月牙明”。

“龙泉寺”还有一个传奇,历年来每当佛祖显灵时大殿内金光闪闪,光芒四射。然而在当年或来年本村就会有人考取功名,或举人或秀才。也有做生意,做事业发富者等等不一。佛祖显灵时是在夜晚,每次显灵前都会有猫??、鼠之类的小动物来吵闹不休,住寺院的信善,闻吵闹声起而观之,睹此奇异之祥兆。故“龙泉寺”历年来香火不断,兴盛不衰。

而今常住“龙泉寺”的金丽国老先生在某年的夜晚,夜深人静时,仿佛在梦幻中“佛祖托梦”,耳中又听得鼠啃咬箱柜喳喳之声。梦醒,忽见卧室内一鼠窜入大殿内,眨眼间只见大殿内光芒四射,金光闪闪。古谓:“福缘善庆,与佛有缘者方得见之”。

十二、十八盘龙王的传说

大清咸丰年间宜良城连年遭兵灾,到同治年间又遇瘟疫(俗称疡子病)人死得较惨,真可谓是今晚“脱了鞋和裤”,明日还能穿不穿。就清远街来说,有的人家全家人死了所剩无几。有的跑到小渡口避瘟疫,说是疡子不过河,到瘟疫的后期,街上人口稀少,阴森恐怖。

有四五十人集中在八九辅(即现在的清远街,解放前都称为八九辅)的土主庙(即现在的清远街老百货公司对门,现已不存)内安睡,祈求土主老爷保佑,昼夜点灯,敬香祈福消灾除疫,门外烧柏枝,门头贴上驱疫灵符,一天下午突然有一银发童颜的老翁,脚穿草鞋,一进庙门就向刘主持一摆手说到:“列位受苦了,善哉善哉!”说完就坐在大殿的门口,大家为了避瘟疫求佛,也欢迎老人吃住,自从老翁进庙以后,自然环境大变了样,阳光也暖和了,空气也清新了许多,大家的恐惧心里也解除了。但众人给老人草席、被子,老人也低头不语。随手将寺内僧人编织的簸箕放在大殿的门口,就这样在这里住了十多天。有一天夜里住在耳房楼上的一僧人起夜时,发现窗外红光四起,金光闪闪,伸头一看,发现紫薇花树下,有一条小碗口粗的黑花蛇盘在簸箕内。僧人看后吓得不敢入睡,次日天刚亮,僧人想看个究竟,只见老翁端坐在簸箕内。老翁看见这位僧人就说:“劳累你们了,今天我要走了。我姓张,住在十八盘(即一山名,喷水洞北面顺沟走三公里即到)。以后有事来那里找我,你们都是些好人,给你们两颗药

丸,一颗用水煮沸后给大家服用,是清凉解毒、驱邪除灾的;另一颗要保管好有人生病时分吃服用效果极好佳”。后又说:“为感谢你们,以后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难处,尽管直说:要水要雨我可以给你们,你们好好的住”。说后就和庙内的人们步行到后街石桥上分手,分手时又对一姓张的人说:“你我是同姓家门,有事尽管直说,你们一定要记住”。说完转身而别。

第二年宜良坝子大旱,当年的那帮人就带着一些村里的人去十八盘看个究竟,问个明白。到了十八盘看见有个龙潭,水面有0多米宽,深不可测,水面黑如炭,取之清而净,,水却不能流出,大家疑惑不已,在塘边徘徊一阵就回去了。

有人提议说,宜良历来干旱求雨都要找道士立牌位,设坛念经,作求雨表章宣读。于是人们又去十八盘龙潭设坛念经求雨,通过一些祭奠、求雨表章宣读烧化后,返程而回。人刚到半路上就有雨随人而来,宜良坝子得以甘露,百姓欢天喜地。

从从以后为纪念张老龙王,报请县太爷用木板制作,高1.6公尺,宽40公分的牌位,上刻“十八盘张老得道龙王之灵位”,立于土主庙土主老爷的右边,同享人间香火。

随后制定了规矩,求雨以清远街张姓长老为主持,逐渐扩大繁衍,形成有一定规模的程序。如遇干旱设坛念经三到五天,隆重列队,由土主庙出发,前一人手执长皮鞭开道,一人挑两桶净水,连路用柳枝轻洒,另一人手执祭文,念念有词,焚香化纸。随后八人吹笙、吹号、敲锣打鼓。然后两个童子扮作虾兵蟹将,抬一木亭子,内供牌位,立一水罐,其他人员各抬三牲祭品。张姓族中长老身背祭龙文书、求雨表章,道士身穿道服手执佛尘,大约五六十百姓跟随,称为祭龙求雨队。求雨之人不带雨具表示诚心,路过村子村民自愿摆设香案迎接祭龙求雨队,希望得到甘露。祭龙队到达十八盘龙潭时,道士念经绕潭三转,众人烧香烧纸,摆放三牲祭品,叩头后烧化祭龙文书、求雨表章撒入潭内,而后从潭中取一水虫(不论鱼虾)装入水罐中和牌位一起抬回宜良城内,游街一转后入坛念经一日祭龙,再将水罐连鱼或虾送回十八盘龙潭内。送水罐之人转回时到凤鸣或江头村时,大雨就随后而来了,这样的求雨方式很灵验。宜良人为纪念张老龙王,在土主庙扎一条黑龙。每年春节从初三到十六,在耍龙时其他城内的黄龙、长街财神庙的财龙、起春庙的春龙、土桥的小青龙出来都要给黑龙让路,因黑龙使宜良历年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贡献最大。(这样的求雨方式最后一次是在民国5年即年农历5月1日由张氏族人张永庆主持、道士刘天佑按规矩,保长张玉书身背祭龙文书、求雨表章带祭龙队到十八盘求雨。返回时刚到江头村暴雨就随人而来,到城内游街时雨还下个不停)。

另一传说:富民、嵩明的人干旱也到十八盘去求雨,但无反应,而宜良要雨得雨要水得水,故说黑龙对宜良贡献最大。

还有一传说:张老龙王得道后,先到打卦村的开化寺住了几天才来宜良城。在临行时有一村民送他到村外,坐地休息时也对这位村民说我住在十八盘,姓张。然后用草鞋敲了两下地上说:如果你们要用水,可以等宜良城求雨的说出后。在家的的人接到我的梦时,就到我用草鞋敲的地点,两板锄就能挖出水来,够全村人畜及泡秧田用。说完转身就去了。

十三、云南为何不点状元?

陕西不招附马,云南不点状元,这句口头禅流传很广。陕西不招附马无从知道,云南不点状元在云南历史中尚未找到依据,只有从民间传闻中理出一些根由。

据传说,不知是哪个朝代,云南大理地区有一私塾周先生很有才学,天文地理、前因后果也都知道些。周先生进了秀才,中举不第,就在家乡开设一私塾学堂。附近乡民,慕名纷纷将子女送到周秀才的私塾里读书,周秀才也用心的教学生,年复一年,周先生知道他教的学生中,有两个学生很有才能,一个叫张君政,一个叫艾玉,字自修。这两名学生,张君政聪明伶俐,爱说爱动,广交结友,是个有上进心的奇才。艾玉恰恰相反,是个只爱学,天天沉着脸,专寻别人之短处的怪才。这两名学生,以后都将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将会名存千古,也会遗臭万年。也许还会闯出连诛九族的大祸,于是周老师在用心观察。

有一天晚上,周秀才在临睡前,要张君政替他洗脚,在那时,学生替先生洗脚是常事,张君政连忙替周秀才洗脚,左洗右洗,洗得很干净,很用心,不料周先生脚底板上有一个小点,洗不下来,张君政用力一抓,将周先生的脚抓痛了,周秀才抬起脚板来给张君政看了看说:“你抓什么?这是红朱砂痣,天生我教学吃饭,就靠这红朱砂痣了,你给我抓掉了怎么办呢?”不料张君政听了周秀才的话,便脱下自己的鞋来,抬起左脚板说:“先生,你有一颗红朱砂痣,就教书吃饭,我这几颗以后要做什么?”周先生一看,张君政左脚板上果然有七颗红朱痣,像北斗星一样镶在脚板上,大为惊奇。以后,便在教学中有意栽培张君政,张君政也很用心。时间似流水,冬去春来,这两名学生进秀才,中举人,上京考状元,在殿试中,张君政名列第一,考得状元,艾玉也得中,但在榜中最后一名,即背榜。后来,张君政招了皇帝的公主,并在朝中做了大官。由于他聪明能干,结交甚广,深得朝中群臣及皇帝皇后的器重,不长时间,就当上了宰相,好不威风和荣耀,家中父母亲属和老师都得以沾光。艾玉也靠张君政同乡同窗之情面,在朝中也谋得一个小小的官职。张君政和艾玉忘不了周秀才的教育之恩,从朝中做了金字扁额,银钱彩礼,赠送给周老先生,由于周秀才是当朝状元公的老师,更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但是,周秀才知道,他这两个学生荣耀之时,祸也不远矣。算出他这两个学生,“怪才”毕定会受“奇才”之智,直要酿成大祸,受连诛九族之罪,寻思躲避之计。

事情果不出周老先生所料。过了几年,有一次,张君政做寿,满朝文武大臣都为他送礼祝寿,连皇帝皇后也给他送了礼,当然,艾玉也来送礼祝寿。这时,张君政对艾玉也还客气。寿席中,在最热闹高兴的时候,张君政当着众客人说:“我同艾自修是同乡同窗人,现在我出上联,请艾同窗对下联。”张君政不管艾玉同意不同意,就提起笔来写出上联:“艾自修,自修(羞)不自修(羞),白面书生背皇榜。”满朝文武大臣知道艾玉是背皇榜之人,被张君政再一指出,惹得客人哗然大笑,艾玉也羞得面红耳赤,恨无躲藏之地。等众人笑过之后,艾玉当着百官说道:“我艾玉是身背皇榜之人,那能比得上状元公之才,我现在对不上状元公的上联,等我慢慢想好后,一定为状元公对上。”文武百官当时想,艾玉以后也一定对不上张君政的上联。寿席过后,艾玉想:张君政呀张君政,我你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你为什么要用我来寻开心呢?这样的侮辱于我,等我以后对上你的上联,就要你的老命。

过了不长时间,艾玉探知,张君政自持状元公和宰相之职,深得皇帝皇后的宠爱,经常出入宫中,慢慢的同正宫娘娘有染。有一天早朝前,艾玉用红纸写好下联。艾玉受辱之事皇帝也有所闻,皇帝即将上朝前,艾玉连忙将下联放在龙案上,用龙砚压着,下联是这样写的“张君政,君正臣不正,黑心宰相卧龙床。”皇帝上朝一看见这下联,知是艾玉所作,也不说什么,连忙收拣于袖内,朝罢以后慢慢亲自调查,也是实有其事。有一天朝前,天还未亮,皇帝亲自提剑入宫捉奸,来到内宫门前,张君政听到脚步声,慌忙穿衣闯出内宫门来,同皇帝正好撞个满怀,皇帝一手举剑,一手抓住来人,想看一看是否真是张君政,因天未亮,没看清楚。由于张君政年青力壮,皇帝年纪又大,只抓住张君政的袍服一角,眼看着就要被挣脱,皇帝一剑砍下去,只将张君政的袍服一角砍下来,张君政慌忙离宫而去。皇帝即时传旨,鸣钟击鼓上朝,文武百官朝贺毕,站立两排听皇帝御旨。这时皇帝亲自下殿检查百官袍服,并且先到文班中站在最前的张君政处查看,发现他的袍服少了一角,并与皇帝手中的一角相吻合,当场将张君政抓捕于天牢。不几天,查明事实,将张君政处决示众,朝野之人无不震惊,斩了张君政,还要连诛九族,可怜张君政的亲属们无一幸免于极刑。其中张君政和艾玉的老师周老秀才也在九族之中,可是,钦差官查来查去就是抓不到周老秀才,调查中有人说周老秀才早已死去数年,但按照当时的刑律,当诛的人就是死了也要挖坟,鞭尸,可是众多的钦差官们却无法找到周老秀才的坟在什么地方,幸免被鞭尸。

周老秀才的坟到底在什么地方,为何钦差官们找不到呢?原来,他老人家自张君政、艾玉出朝做官之后,就预想到他二人定会因恃才狂傲,闯下诛灭九族之大祸,先已自有安排。周老秀才无儿无女,只老妻一人作伴,到晚年时也有一点积蓄,便辞去老师职务,置一庄园,改名换姓。不久老妻去世,只周老秀才一人在家,孤苦伶仃过日子。一天,他到东村去,找了两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公子说:“请你两人于某月某日到我家来,帮我做件事,做好了你两人就可以将我的家产均分,归你二人所有。”两个无赖听后当然很高兴的答应照办。周老秀才又到西村去找了另外两个浪荡子弟说道:“到某月某日,那时我已经死了,衣棺现成,请你两人将我的遗体抬到某坟地埋了,我家中的财产田园由你二人均分。”这两个无赖听后,当然也很高兴的答应了周老秀才。转眼间,日期到了,四个无赖同时到周家,他们四人原本就互相认识,互相问了情况后,都说是周老秀才请来帮忙的。四人打开庄门一看,见周老秀才早已死了数天,睡在堂屋中间,四个无赖就商量怎样抬埋周老秀才之事。其中一个试探性地说:“将周老秀才装入棺内,抬到坟地掩埋就是。”其他三人你看我,我看你,各自都心怀坏火,心照不宣,觉得周老秀才的棺木做工样样都好,很是值钱,埋了很可惜。这时一人说道:“周老秀才已经死了,死了的人什么也不知道,这棺木很值钱,埋了可惜,不如用文明树(草席子)包了抬出去埋,也无人知道。”这四个无赖一拍即合,便照这样办。当即四人将周老秀才的遗体草草包捆好,将要动手抬时,一人说道:“这点尸体,两个人就可以抬埋了,留下两人在家煮饭做菜,等抬埋完,回来吃饭喝酒,商量均分财产之事。”就这样,两个人抬尸体,按周老秀才生前的要求,抬到某坟地去。不料,这二人本不愿意抬埋,抬着尸体又重又累,下一箐沟,上一箐沟,抬不动了就在沟下休息。这时,二人的鬼点子又出来了,一个说,何必当真将他抬到坟地去,丢在这箐沟内,任凭狼吞狗咬,趁早回去分财产。另一个则说道:“我两回到周家,趁他二人不注意,用棍棒将他们打死,周老秀才的财产,就由我二人均分,这样不就多得一点了吗?”就这样,二人很是高兴的回到庄园,叫喊开大门,就一顿乱棒,将家中煮饭的二人活活打死在地。到堂屋一看,真的饭菜酒肉都做好,放在桌上等他二人。这二人更是高兴,立即坐下大吃大喝起来,谁知,这二人没吃几口,便七孔流血死于桌下。原来,当那二人抬了周老秀才的遗体出门后,在家煮饭的这二人也想得了坏主意,二人商量说,他二人抬着周老秀才去埋,我二人在家煮饭,不如将酒菜里放些毒药,让他二人吃死,我们就可多得那两份财产,另一个当然也很同意照办。没想到,刚放上毒,那二人却回来了,这样,四人无一生存。当天晚上,风云突变,雷雨交加,一声炸雷,周老秀才的庄园房子被击中,倒塌燃烧,四个无赖的尸体被埋在屋内,同时被大火烧毁。这时,山上山下,雷雨更大,山洪爆发,周老秀才的遗体也被洪水冲走,飘流了数里,在一小山旁,被一树枝挂住,后被小山倒了下来,埋于沟底。数年后,就无人知道周老秀才的后事如何处理,更无人知他老人家被埋于何处。到张君政被诛九族时,张君政的亲属九十余口都被斩尽杀绝,可是,就是找不到周老秀才的坟墓,得以幸免。

话说:艾玉在朝中,不几年,朝中群臣早也怨恨于他,联名上告,请求诛决,皇上也查明他是个“怪才”,留在朝中还会继续造事生非,就将他罢职回家。艾玉回家后,皇帝又怕他在边远的云南作乱,又将其秘密处死。这样,云南当时很有才名的二人,自持才高,互斗才能,都没落得个好下场。从此以后,上到皇帝,下至群臣百姓,无一不说他二人的坏话,也就给云南人带来了很坏的名声。到后来,又出了杨状元,自恃才能,戏弄群臣乃至皇帝,被流放到云南。所以皇帝下诏,云南这地方,荒蛮无度,人不知礼,尽出坏人,永远不准云南人考状元。真的,不知从哪个朝代起,一直到后来,云南就没有点过状元了。

十四、抚仙湖孤岛的传说

在远古时期,宜良宝洪寺有一小和尚贪吃贪睡、不打坐,练功不勤。被智空长老处罚去做杂活每天割草十担喂养寺里的马??。如完不成任务就罚去面壁思过,开始小和尚每天辛辛苦苦在寺前山上勉强割得七八担马草,三天过后草未长出无草可割。小和尚忧虑重重怕完不成任务,被长老罚去面壁,他就跑到济公殿向济公佛像进香求助。当晚入睡后得济公托梦告诉他说,要割马草到寺后一个小山箐里去割,那里草鲜肥嫩,割之不尽。第二天小和尚凭梦中指点找到了小山箐,箐中果然是一片嫩绿的青草,小和尚甚是欢喜,将草割够十担有余送到寺院。第二天又去割草,草又长得和头天的一样好,真是乐坏了小和尚,他心中暗自高兴,再也不愁完不成割马草的任务而被处罚。后来天天如此,头天割去的草,第二天又长出来,真是妙不可言。他天天超额完成割马草的任务,马匹养的是膘肥体壮,小和尚也受到了长老的奖励。

后来智空长老听说,头天才割去的草,第二天又会长出来,觉得缺怪半信半疑,便悄悄的跟随小和尚到小山箐去看个究竟,一连几天都是如此,小和尚将草割完,第二天又长出来了,真是稀奇。智空长老想可能是地底下有什么宝物,就将土层挖开一米左右深时,只见一块长宽约40公分上面有山有水、有草有树小图案的白石头,长老认为此白石头一定是宝物,随后将石头取出带回寺中,供奉在大雄宝殿,作为镇寺之宝。从此宝洪寺香火旺盛,草、木、树,枝繁叶茂,山清水秀从此声名远扬。

后宝洪寺遭兵劫毁于一旦,长老为保护镇寺之宝,将白石头用床单等物包裹随身携带云游四方,想找一风水宝地再建寺院。一日云游到澄江抚仙湖畔,正在寻找宝地,突然一队官兵迎面而来,进行来往人员盘查,盘查时官兵看到长老的包裹有些沉重,以为是金银财物,一时邪念横生,想发横财,就生拉硬抢将长老的包裹一层层的打开,只见里面又用红布黄绸子外三层里三层的包裹得密不透风,官兵越是好奇,越是猴急几刀将包裹砍开,眼见得包裹里只有一块白石头,毫无金银,愤怒之下顺手将白石头丢入抚仙湖中,刹那间湖中雾气密布,湖水翻滚,一会儿只见从湖水中慢慢长出一座孤岛屹立在湖中,孤岛上树林成片、枝繁叶茂、绿水青山。真是一处修身养性的人间仙境!

十五、金家营对联轶事

第一联:“才子戏州官”

虎斑狗十只脚,虎啸生威招才子;

马龙人三条心,马奔快速寻清官。

从前,有一马龙人在路南(今石林)州当官,听说宜良金家营有一才子,聪明才智过人,擅长对对联。某日就来登门拜访才子,进村时眼看到斑鸠高飞,耳听得声声狗叫。与才子相见时,州官有意竟想将才子招为师爷,但又有戏弄之意。就出一上联:虎斑狗十只脚,虎啸声威招才子。

才子一听,这是州官在戏言,但他又不想去做师爷,便含蓄地回敬下联:马龙人三条心,马奔快速寻清官。

州官一听急了,因他是马龙人,又很不清正廉洁,就没趣地扬鞭而去。

注:虎、斑鸠、狗相加刚好十只脚,州官贾借虎威想来招纳才子,为其所用。马、龙、人这三者分别各有一心,又指马龙(即路南官吏)人做事三心二意,非一心为民,即便要做官,也要骑上快马找清官。

第二联:“青瓜戏葫芦”

青瓜山上宿孤雁,

葫芦田中蹲麻儿。

从前村中有俩人,一个是麻脸,一个是孤寡老人。很喜欢口语对联,互相取乐。

有一天,孤寡老人散步到村后的葫芦田边,麻脸正在田中做活,见孤寡老人对影成双,就有趣地说:我出一联,你来对下联如何?就随口而出:青瓜山上宿孤雁。

老人一听,是在挖苦自己,也不甘示弱脱口而出:葫芦田中蹲麻儿。然后俩人在欢笑中,不约而同地说:“好!好!好!真是妙极了!妙哉,妙哉!”

十六、密枝山下弟兄俩

清朝道光年(公元·辛己),云南省路南州西北九十里处的小河槽子中有一村名叫笼络营(今小河口村)。村中有四十八家彝族,六、七家汉族,共二百来号人口。据本家习俗,年年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由大管事召集全村民众集资购买黄牛牵到村后密枝山中宰杀了祭祀“密枝老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然后分食牛肉,以表示喜庆得福。这年,村中大管事李应鹏和妻子郑氏商量:“我这管事,拿钱不多,管事不少。村中修沟打坝、私人起房盖屋、烧香还愿、拜佛念经、杀牛宰马……都要我去。这些事再也不能让给儿子来干了,一免吃亏,二免逗地方人闲言。我想叫他们哥俩应名求试,一旦录取任个皇家什么官,也可光宗耀祖光大门庭,况且利禄双收。您说行吗?”郑氏沉默了一会说:“大儿子雄图虽然能写会算,当当地方管事也还不错;小儿子雄飞整天舞刀弄枪、举石锁、骝飞马的,恐成不了大器。我看没那尊祖坟葬过旺地呢!”李公说:“人看从小,马看蹄爪。我看他哥俩都有奔头呢!不信?走着瞧。说不定,一人升官,全家人沾光发财享福呢!”郑氏不语。

时过一年,朝庭开科取士,李雄图在雪塘书院中卧病不起。弟李雄飞只身进京赶考。三场试毕,一榜定案,武就文职,特授云南楚雄府姚州学正堂。到任五年,文化礼治,武征众服,百姓年丰月积,吃穿有余,府库粮满银足,乡中男尊女敬,路不失物,誉满州府。百姓喜悦,上万民摺申奏朝庭表彰。彼时皇帝赐赠其父李公应鹏为修职郎,母郑氏为八品孺人,齐受年俸,雄飞衔进一级,许假六个月,回乡祭祖省亲。

道光八年(·戊子)孟秋三日,李二官人一行三十六人回原籍家乡来了。前面敲锣开道,两面彩旗上书官衔,一对高脚牌紧紧相随。其次是一位顶盔贯甲持枪的将校护队,所率十二名挎刀带箭的亲兵助威,居中是一乘红纱拦门遮窗八人大轿,轿内端坐着李雄飞官人,后又有十二名亲兵保镖。一行人穿州过县吆吆喝喝地回到本村松林坡下的龙潭田大路上。这时,天下谷花细雨。李雄图大官人头戴笠帽,身披蓑衣、手拿锄头正撤谷田水,得见这行人马过路时,知道在外做官的弟弟回乡省亲来了,心里十分高兴。正想扛锄尾追回家接待,猛然想起六年前自己卧病书院未能入京应试,未得皇家录用,肚内才华未得施展,如今只落得粗布蓝衫,守着数亩田、几卷书、朝出耕、暮入读、种青松、栽绿竹……地务农了。便自暴自弃地想“这同胞共乳之弟如今成了在任之官,回家省亲,也应尊敬兄长,以礼参谒。反而鸣锣开道,显威嘲弄於我,真是越想越气。”

李雄飞一行人马来到大户高门的花栅子八字粉墙前停轿下马走进大门,门外留个兵丁看马护轿,村里乡亲来看官的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您款我夸,啧啧称赞李氏族门出官了!忽见一人怒气冲冲地分开众人,到了官轿前挥锄就打。说时迟那时快,一连几锄头就将官轿、红门、纱窗打得粉花瓤碎。看轿士兵大惊,掀开众人上前扯住打轿人的蓑衣欲打,村里众人齐喊“这是李大官人,你莫打!”士兵一听,吓了一跳,遂松开了手连连点头哈腰地退后,忙进院内报告本官去了。这时,大官人又挥动锄头把拴在马桩上的皮鞍铜蹬打坏,枣红马脚也被打跛了……。李雄飞得报急忙出来拉住哥哥的锄头跪在地下说:“哥哥今日为何发这大的怒?”李雄图一声不吭地又举锄挖马,幸被雄飞扯住说:“哥哥啊哥哥,纵然小弟有哪点不是之处,弟兄手足也应原谅才是,怎能反目动火呢?”雄图怒气冲冲地说:“你当了大官,就看不起我这披蓑笠帽拿锄头的浓包哥哥啦!告诉你,穿靴的过一天,我赤脚的也能过一天的!我敲了官轿,打了马,连您我也要……”说罢丢开雄飞的手就进后院去了,雄飞连呼数声不应,老父相劝也不听从。

事后,雄飞自知兄长个性倔强,劝说一时难得和好,也只有忍耐而已。过了数天,李雄飞向母亲言道:“朝中时有差下来,府、县、村乡办事人等来者不少,莫若制作一些桌凳碗筷,以备筵前使用,再修整修整自家门前,房后街道,也不有辱宗祖家门。”李公细想:“桌椅碗筷村中早已措商购置四十套,何必自家破费?至于美化家庭内外,整饰祖宗坟坛这是必要的。”翌日,动土兴木请聘工匠重修村中凤山寺,以便平时祭祀神灵,有事作接待官场公事场所。数月时间,诸事料理就绪:只见村中官道石镶街心整整齐齐,花牌楼亭戏台、八字粉墙、红漆朝门、雕梁画栋、屏风上福禄寿三星拱照,外大门头“武魁”、“进士”匾额,中院栽桂花、玉兰、秋菊,实实称心如意!

再说李雄图大哥憋住一口气几个月未消,偏怪自己的父母偏心朝着当官的老二(李雄飞)摆富贵、讲排场,心里越更吃受不消。“斗不过老二不算人!”立志请来工匠动土兴木在离家半里之地大大建盖六间十二耳双合印楼房,房前遛马场加围墙,南北八字门,另修一条新大路从诰封碑一直通到家门口(意思是分道扬镳,各走各),也在庭院里栽花种树养鱼孵鸟,合家搬迁入内,自己平时勤俭度日,冬腊月乐善好施,认真督促子女入学读书,以备日后在兄弟门前斗富显耀。

没过几年,李公应鹏和夫人郑氏相继而亡,弟兄不得不聚首相商料办后事。除内棺外椁、纸火道场、嫡亲戴孝、“三九”、“五七”礼葬於村东南里许大坟地坛中,又从路南城郊专程购碑敬立。之后,又立丈二青石标杆,上蹲石狮子左右守卫,并在坟南两里垭口官道旁立了三米一高、一米三宽的“奉天诰命”石碑一座,碑心楷书“皇清待赠修职郎应鹏李公、八品儒人郑氏特授云南楚雄姚州学正堂雄飞之父母诰封碑记”。时刻“道光八年十二月初九日”。事毕,弟兄转悲为喜,感情略为好转。

咸丰三年,李雄飞告老衣锦还乡,依然月食朝庭俸禄,家业日盛,膝下儿孙满堂,主仆人丁五十余口,乡里人称“李官家”。时间刚过五年,雄图兄因病一卧不起,雄飞亲率子侄守候床前,一请名医诊治,二备美肴敬奉。怎耐病入膏肓,水米难进,骨瘦如柴,不几日抱病而亡。雄飞痛哭流涕,即备棺入殓,举家戴孝礼葬毕。此后,子孙相处亲密如旧。

后来,雄飞享年八十有三寿终,子孙礼葬甚厚。本郡府县州官齐赴灵堂悼念旌表。李府世代人才辈出,历任地方治事。不意相传到四代世孙之时,滇中地区瘟疫流行,人生“脓疡”染上难医。村中百姓病死数十,李官家“景”字派人死不少,恶病噩耗传数百里。李官家男子妇孺人人怕病,遂聚居到大村子里居住,双合院的新房子院内长草,虫蚁如山,鸡犬不进……。好不容易熬到夏尽秋凉,瘟疫才渐稀疏,人心方才安定。又过了许多年,随着社会前进,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改善,小河口村人丁逐渐兴旺起来,李家合族人多势大,穷富善恶也渐明显,各家各户的男女老幼为寻求衣食、耕读传家;或为仕农工商各事其业,代代相传至今。

十七、陶、李、杨姓的由来

洪水滔天的时候,世上万物被大水淹完淹尽了。有兄妹二人,涨大水时慌忙爬上一截大树杆,随着大水漂啊漂啊,等到洪水退走后,兄妹二人就流落到这个地方了。

世上的人们不知被大水冲到哪里去了,只剩下孤怜怜的兄妹二人,瞧着大水淹过后的荒凉大地,伤心万分。

有一天,哥哥突然提出要和妹子成亲。妹子左右为难,兄妹咋能成亲做夫妻呢?可是哥哥不顾一切,再三求告。这时妹子瞧见有一盘磨,就打起一个主意说:我们俩个把这盘磨分开,下扇放在山脚下,把上扇抬到山头上滚下来,要是两扇磨合在一起,我们就成亲;要是不能合起来,就不要成亲。哥哥同意了。

兄妹两人动手,把上扇磨盘从山头上滚下来。说来也巧,两扇磨果真合在一处了。于是兄妹两人成了亲。一年后,妹子生产了。可是,生下来的东西不成人形,只是一堆肉。哥哥见了十分气恼,把这堆肉东一块西一块就丢了,有的丢了挂在桃树上,有的丢了挂在李子树上,有的丢了挂在杨柳树上。第二天,树上挂着的肉都变成了人,活跳跳的,分不清哪个是哪个。兄妹两人一见,喜欢万分,就给挂在桃树上的人起个姓桃(陶),李子树上的人姓李,杨柳树上的人姓杨。他们的子孙万代,也就都有姓桃、李、杨了。

十八、阿细先基

传说在洪水淹天下的时候,只剩下一家人还没死。眼看水一天天涨起来,老人为留下后代,只得将仅活下来的两兄妹装进柜子里,让他们从里面锁上。并给他们每人一个鸡蛋,夹在腋下,吩咐说:“现在你们坐在柜里,不要打开,过三七二十一天小鸡出了再打开柜子出来。”一阵浪打来,将这个柜子推向远处。

他们在这个柜子里,漂啊漂,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点从柜缝挤进的水,冷了就互相挤到一块取暖。这样过了整整二十一天,终于听到了小鸡叫的声音,他们迫不急待地将柜门打开,只见柜子悬挂在悬崖正中,下面是不断上涨的洪水,抬头一看上面是悬崖峭壁,正落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地方。

他们急忙寻找路,可哪有路啊,只有一株尖刀草,妹妹连忙说:“尖刀草大哥行行好救救我们,以后我们天天贡着你。”说也奇怪,尖刀草伸到柜中将他们拉了上去。可是水还是不断上涨,眼看马上又要被淹到,哥哥连忙喊不远处的青棵梨树:“青棵梨大哥行行好,救小弟小妹一命,来日一定天天贡着你。”青棵梨同样伸下树枝将他们拉了上去。不一会儿,水又涨起,他们又叫射麻大哥帮助拉了上去。现在离山顶已经不远了,水又涨上来,前面长着野竹,他们忙喊:“野竹大哥行行好,快将我们救起,今后一定天天贡你。”野竹将他们拉到了山顶,说也奇怪,那水快到山顶时突然停止上涨。

以后,他们俩兄妹就在这个山顶上居住下来,住了三个月后还是没有见到人烟,他们感到孤寂。一天,妹妹同哥哥商量道:“为了后继有人,咱俩成婚吧?”哥哥很担心,为的是兄妹结合,怕老天怪罪。妹妹眼睛一亮,指着前面不远处的两扇石磨说:我俩一人抱一扇石磨,一同从上面滚下,如果他们能合扰在一起,就说明老天有眼,让我们成婚。在妹妹的催促下,俩人一个抱一扇磨,从山顶让它滚,到山脚下两扇石磨果然合扰在一起。

于是两人成了家,一年后生了三个孩子,其中一个生得七凸八凹很丑,另外两个孩子生得很好。父母非常气愤,将七凸八凹的这个孩子砍成小块小块,撒在地上,只见滚得满地都是,第二天起床,只见小块滚到的地方变成了一座村庄,村中冒出了一缕缕青烟,另外两个子女,又成家立业繁衍了许多人口。

传说彝族就是这样产生的,后人将他的老祖宗取名伏西,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每当新人结婚,都要跳舞、唱歌:“开荒种地,哥弟三个赛着干呀,你说你起早,我说我起早,究竟哪个起得早,你起你不犁,我起我来犁,老大犁金窝,老二犁银窝,老三犁铜窝,敲响牛皮鼓,手拉着手跳起舞……”

为了感谢尖刀草、青棵梨树、射麻和野竹的救命之恩,在彝族人家中,都贡有这些植物,作为一个民族图腾的象征。彝族人因遭这次水灾后,不再将村社设在坝区,而设在山上,直到如今都是这样。

十九、毛家庵与古典道人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道人云游到宜良金家营村时,看到村前有座山叫青瓜山(青瓜山又名鹤鸣山),山上树林森森,瑞气缭绕,四面八方山清水秀。道人一看知道此山必定有宝,是一处风水宝地,日后必出人才。就在青瓜山毛家地建盖一庵,名曰“毛家庵”(因年代久远现仅留有遗址。年金家营村又在毛家庵旧址上重建了毛家庵)在庵中开一私塾学馆,一来,招收村中子弟倡办学文;二来,以教书养身修道。道人教学严谨,门下弟子学业有成!每次科考都有一试而入邑痒者,他被当地人称奉为“古典道人”(古典为清朝初年人,字石镜,别号吐道人,里居不详,避吴三桂逆乱,隐于宜良北屯毛家庵,学问渊博,工诗文,善草书,所著有《鹤鸣山十二景题咏》,后不知所终。)。

平时“”古典道人”给弟子们说,青瓜山上毛家庵有一镇山之宝,名唤“贾龙精”即是一条金花蛇??,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伤害它。弟子们在庵中静心读书学业必进,日后必会有取得功名大富大贵之人。一日,古典道人到北羊街赶集会友,弟子中有一调皮??之人,趁先生不在之时,邀约几个同伴将庵中报晓的金鸡,捉来杀而煮食,在煮的时候满庵香气回绕。此时“贾龙精”闻炖鸡之香气从洞穴出来,孰想这伙学生不敢不遵师命,但调皮之徒见到“贾龙精”后,忘却了先生的教诲,将“贾龙精”捉住杀后,合并报晓金鸡一锅炖煮,戏称为“龙凤汤”。

在杀“贾龙精”时,只见一股青烟腾空而起,绕毛家庵三圈,最后落在了青瓜山山脚下的那条河中,从此以后那条河水更是常年流淌灌溉庄稼。但在杀“贾龙精”时,古典道人正在回庵途中,突然眼冒金星,气喘吁吁,掐指一算,仰天长叹,我运休矣!不孝之徒!一气之下辞馆不复,云游四方。

几年之后,调皮之徒学业大进,考取秀才、举人仕途顺利青云直上。没几年后就官至四品,但在接圣旨准备进京的当夜,忽得一梦。梦中“古典道人”告知弟子说:你考取举人取得功名仕途顺利,官至四品京官是得“青瓜山、贾龙精”之灵气相助也,另外青瓜山肚中有一石二斗瓜子金,将被东南面耗子山上的耗子精,啃破瓜皮将瓜子金拖走,突然梦醒。举人对家乡恋恋不忘,思乡心切,急刻衣锦还乡。回乡后在村南头入口处建一斗母阁,阁内塑斗母娘娘神像供奉香灯。(斗母阁原址在今“金阶玉阙”坊处)与青瓜山上的万仙阁遥相呼应,在斗母娘娘的法力和万仙阁角楼上的十二个法铃随风摇摆发出金声法号的威慑下,镇住了耗子精。最终没有啃破青瓜皮将瓜子精拖走,只是把青瓜山东南面啃出了一个缺口(缺口至今仍在)。若遇好日子、天气晴朗时,青瓜山上有时会金光闪射。举人在回京时又将青瓜山下的那条河取名为“贾龙河”。后在金家营村流传着这样一首诗:“鹤鸣山上发龙脉,古典道人不复得。千古传下一句话,天上隐龙地藏蛇。”

二十、李木匠得金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宜良的乐善村有一李木匠,木匠手艺方圆村寨个个夸赞。在一天夜里偶得一梦说:瓦仓村有一户人家请他去装修房屋。天亮后木匠用挎萝装着工具,从乐善村徒步赶往瓦仓村,在经过金家营青瓜山山脚下时,见路旁边被水牛踩破的一个洞,洞中有亮光发出。李木匠弯腰看时,见洞中有一窝形状像瓜子的散碎金子,便随手拾了一颗放在挎萝里。心想等去瓦仓做活后返回时,再来取其他的金子,就顺手铲了一个草团子将洞口堵住。

李木匠到了瓦仓东问西找,找了半天,问了多少人都说:没有要装修房屋的人家。于是就返回到青瓜山想再取一些金子,却什么都没有了,此时挎萝里闪出一道金光,李木匠将挎萝里的那颗金子拿出来仔细看时,那颗瓜子金上显出一行小字“装修门工时费黄金二两”。李木匠恍然大悟,原来是上天赐福。心想:生财有道不是盗,天机不可泄露,便默默地返回乐善村。

二十一、开中老主与猫诵经

话说混沌初开之时,天地孕育万物生灵,唯独只有“人”是“女娲娘娘”用泥捏造的,致使人间有了烟火,但是还缺少鸟兽牲畜等动物供人使用。

有一位神仙名叫“开中老主”,他不但法力广大,而且很关心凡间百姓的生活疾苦,于是他向“王母”借来“仙纸”剪了马、牛、羊、猪、鸡、鸭、猫、狗等诸多鸟兽动物撒向人间供人们训养使用。其中,猫剪得体形太大,无法捕鼠。有一次他视察人间,众百姓纷纷议论:猫太大了,无法钻到坛坛罐罐里捕捉老鼠。开中老主视察已毕返回天庭后又向王母借了仙纸重新剪了一只小巧玲珑的猫(生肖图)撒向人间。

由于开中老主向王母借纸时许了心愿,要用厚礼答谢王母,后来他竟把这答谢王母的事给忘记了。以至人间的猫一直心神不安,时时念叨“许送不送,许送不送……”

从那以后,人们便将这事称为“猫诵经”,一直流传至今。

奴比懈么与撒尼文字

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将感到光荣;一个支系,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而引为自豪。撒尼人是彝族支系中唯一有自己独特文字的民族。说到撒尼文字,人们自然而然也就扯到奴比懈么这个人。他的名字将同撒尼文字永存。

传说在很古老的以前,在今固波么(圭山)脚,有一个撒尼寨子,名叫色播(社保)。寨里,有一个大土司岩木奴,他掌管着周围七村八寨,色播寨是他的庄园,寨中的穷人,是直接供他驱使的奴隶娃子。

在奴隶娃子里,有一个汉子,家里虽贫穷,但生就一个聪明灵敏的脑瓜,能说会讲,自然成了奴隶群中的头儿,大家都叫他奴比懈么(能说会讲的人)。

岩木奴土司是个狠毒残忍的恶魔,对奴隶是有血要吸干,无血就是从骨头里也要榨油。奴隶们忍受不了残酷的欺压虐待,不断聚众闹事。岩木奴虽家有兵丁,上有王军,可他对抱成团的奴隶也不得不怕,只得生出邪计,要奴隶们不要闹,公推一个人来同他说,什么事都可以商量着解决,奴隶们看硬也硬不过土司,便公推能说会讲的奴比懈么去同岩木奴讲理。

奴比懈么来到土司岩木奴家的大屋中,在土司面前,他死不怕,软不吃,据理力争,为穷人奴隶们同土司争议下了几条给大伙好处的协议。可是,每到商定的事要照办时,土司就翻脸不认账,不承认奴比懈么同他定下的协议不说,还指使人在奴隶窝子里说:每次奴比懈么来,好酒好菜招待他吃一顿后,再塞些银子给他,奴比懈么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众人是一次不信,二次又骗,三次半信半疑,四次就信以为真,都对奴比懈么怀有极大的怨恨和不满。而奴比懈么对土司岩木奴的花言巧语气恨万分,使出所有说理的本事,同土司岩木奴争辩。可是,在土司面前,哪有辩得清的理呀。在人们的议论责怪声中,在土司岩木奴的威逼迫害之下,他愤然离开了生他养他的故乡大地,开始了在撒尼村寨漂泊流浪的日子,在寨口,他一步一回头,在心里默默地说:等着我,我还要回来的。

他实在想不通啊,自己舍生忘死为穷人说话,但在不要脸的土司面前,不只土司,连同是穷人的奴隶们也恨起自己,不相信自己。想了几天又几夜。望着天空星星闪着火光坠落下去,他恍然醒悟了。是呀,自己说的话对穷人再好,自己就像河中流的水,天上飘的云,过了就不存在,穷人们听了土司放出的花言巧语,相信了岩木奴,这也难怪,无根无据难以查辨,要是像寨边的树可以数给大家看,岩上的沟皱可以留下来,那不就好了吗?对,要有一种不同的称号代表不同的事物,并且让人们都懂,那土司再狡猾也要认话,穷人们也就不会凭着猜测对他不理解了。

于是,在四处漂泊流浪的艰难困苦中,奴比懈么开始了创造标号代表事物的苦活计。

走在山上,见到高山,他就画几块石头叠在一起的简单图形,并记在心里。看到树儿,他就画一竖直条,从旁斜些枝儿,代表树或木;望着路旁的地里,包谷长得茂密翠绿,他就画下一个方块,在中间添上几竖,下山到河沟边,看到清清流淌着的河面,微风吹来皱起一层层的波浪纹,就平行的画三条波浪线代表水,在雨中,他看着密密的雨点,点下了雨的标号;来到田边,瞧着灌满清水的田里禾苗碧绿,就蹲在田边画一个方块,在里边画些竖条代表禾苗,禾苗再拦腰画上波浪线,这就是田……

歇到一个村寨,他就找拢寨里的人们,把白天想的画的牢牢地记在心上的标号画给大家看,说这代表什么,那代表什么。由于图象标号形象具体,人们一看就懂,多画几遍也就记住了。

就这样,走过一寨教一寨,白天边走边想边画边记,晚上就教大家写画。过了几年,懂标号的人多了,土司头人也不得学些标号。奴比懈么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用物的声代替相近音的事,这样采用一字多用的方法,完整创造了标号。过了几年,他又听取人们的建议,对繁乱的标号进行简化,使它简单易画易看,并重新一村一寨教给人们。这些称号,也就是撒尼文字的起源,奴比懈么,也就是创造撒尼文字的先人。

二十二、张三丰轶事二则

玉波池

张三丰隔壁是一个皮匠,一天打开门就锥鞋纳帮,勉强糊得上嘴。张三丰鞋子穿烂了,就脱下来丢给皮匠补,又脏又臭又烂,说:“混补一下,钱嘛,等以后有了再给。”皮匠舞弄了半日才补好,张三丰往脚上一穿,半句话不说就走。一回、两回是这样,三回四回还是这样,皮匠忍忍气受了,他张不开口讨钱。晓不得补了多少回,张三丰才说:“你给补了这些回的鞋,我一毫钱没给你,现在也没钱,那我给你写几个字吧!”

皮匠想想,张三丰的字写得实在的好,好些有钱人家想请也请不动,能让他写几个字也就可以了。于是答应了,备好笔墨纸砚,让他好好的写几个。张三丰提笔饱蘸了墨汁,在纸上很随便地写了三个大字,放下笔,说:“你收好吧!”

皮匠凑过去一瞧,好大的不高兴。他多少识得几个字,纸上写的是“王皮也”,他就姓王,难道他王皮匠就成了王皮也?

“你不要小看这几个字,每个字值十两黄金。不信你装着,过不了几日就有人来买。那时候,下了这个价你就莫卖。”张三丰拍拍巴掌,走了。

王皮匠不信他的疯话,但还是把那张纸放在箱子里,几天就忘记了。

那一年,当朝的皇帝老倌玩兴大发,修了一个漂亮的花园,园中有一池,池水清碧如玉,就起名玉波池。但花园修好,池名无人题。皇帝就叫大臣推荐,一个精明的大臣就推荐张三丰,说他的字写得有神。皇帝同意了,就直接派他去请张三丰。张三丰不去,也不写,皇帝拿他这个化外的道人没一点法子,想罢又舍不得。那个精明的大臣又出主意说:“听说张三丰好给一般人家写字,不如就让地方上的长官出面高价收买张三丰的字。他字写的多,不愁找不出玉波池这三个字。”

皇帝马上下了命令,不几天,普天下属于张三丰写的字都收来了。几个文臣学士钻头觅缝的在纸堆里翻了几天,别的字都有,就偏没有这三个字。

皇帝又下令:再收!

底下的官差为了领赏,就到处打听,有一天找到了王皮匠上,问:“你有张三丰写的字吗?”

“没有。”

“没得?你挨张三丰是邻居,他给别人写不会给你写?”

“哦!想起来了,他给我写过三个。”王皮匠想起那天写字的事,就把那张纸拿出来。

官差看看是王皮也三个字,不高兴地问:“你要多少钱一字?”

“十两黄金。”王皮匠大着胆子说。

“一点不少?”

“不少。张三丰写的。”

官差只得出了三十两黄金,王皮匠这才信了张三丰的话。

又把重新收来的翻找了一遍,翻昏了头,翻烂了纸,还是没有玉波池三个字,和这三个字相似的只有王皮也。

皇帝很恼火。那个精明的大臣又出主意说:“皇上,莫急!张三丰料事如神,但还是出了漏子。您瞧,他写了王皮也这三个字,王字加一点就是玉字,皮和也加三点水就成了波和池,玉波池三字不就成了吗?皇上若同意的话,这些点就由我来加,保证和他的一模一样。”

皇帝又高兴了。那大臣真的聪明,大笔一挥,几点就加上去,和原字没有半点分别。皇帝马上命石匠将字套去,刻在池边的石碑坊上。

花园建成,皇帝率领大小臣众前往游玩,大家对玉波池赞不绝口。京城的老百姓知道了,也都跑到高处去看。一看,都悄悄笑了,说:“咋说是玉波池,明明是王皮也嘛!”

“王皮也进了御花园了。”

这是咋说的?原来,张三丰写的字有一个独到之处,就是不论写在何处,远远看去,那字的一笔一划好象会鼓起来,而那个精明大臣添上去的笔划却是平常的,所以,近看是玉波池,远看就成王皮也了。

成仙

皇帝老倌觉得张三丰太有本事了,要请他来京城做官,就差一个大臣去请,说:“不管你想什么天办法,一定要把张三丰请来,不然你就莫回来。”

钦差大臣上路了。骑马,翻过了多少座山;坐轿,走过了多少平坝;乘船,渡过了多少条河。人塌了半身膘,才算来到张三丰居住的地方。进了当地官府,地方官急忙前边带路,一路小跑登张三丰的门。门大开着,堂屋里乱七八糟的,张三丰就坐在堂屋中间的一把烂椅子上呼鼾大觉。

差官进了堂屋,恭恭敬敬地站在椅子旁,想喊又不敢喊,只好定定地站着等张三丰醒过来。张三丰磕睡又大,一直等到天晚了还不醒,差官站得脚杆酸腰杆麻,只好出来找张三丰的隔壁邻居问:“张三丰多个时候睡的?”

“怕有两三日了。”邻居说。

“两三日了?”差官不相信,“哪睡得这长?”

“不长。他这个人,不想睡时,十天半月不挨枕;要想睡时,七日七夜也不醒。”

差官心里暗暗叫苦:“妈也:等他七日七夜醒来,我早站成木桩了。”但他不敢说,只得又去干等着,吃喝撒屙只敢在张三丰门外,他怕万一不在时张三丰突然醒来,惹恼了不上京,那他一家老小都活不成了。他不走,地方官也不敢走,衙役们更不敢走,都陪站着,又等了两天,张三丰才醒过来,一个哈欠连着一个哈欠,打了半日,才揉揉眼屎果,看看满屋的人,问:“咦!你们这是整什么名堂?”

差官赶紧跪下说:“张先生,皇上让我来迎请您老人家进京去,要做官有官做、要享福有福享。我等您老人家两天了,脚脖子都站肿了。如果您老人家不去,我一家老小都活不成。求您老人家救救我吧!”

张三丰笑笑,说:“起来起来,有福享了我咋还不去?”

差官高兴得要哭起来,连磕了几个响头,说:“我一路一定好好的服侍您老人家。不晓得您老人家是想骑马还是想坐轿?”

张三丰说:“我想坐大瓮。”

差官的眼睛一下睁得有牛眼睛大:“大瓮咋坐?”

“你莫管!你只消去买个大瓮来,象扎滑杆一样的扎好。四个人抬着,坐嘛,是我的事。快准备吧!”

差官只好照办了,从地方官府里选了二十四个身强力壮的军士,抬着大瓮来迎。张三丰在几十双眼睛的看视下,身子就细缩得象泥鳅,轻轻滑进大瓮里。差官赶紧扒着瓮口问:“路上我们咋招呼您?”

“你怕我跑?我不跑。我又要睡了。一路上,你们不准歇一下,要一直把我抬到皇帝老倌面前。如果你不放心,走一截路,你就喊我一声我的大名,我睡着了也会答应你的。”

大瓮上路了。二十四人分做六伙,轮流着抬,边走边吃边睡。差官怕失职,不敢骑马走,一手扶着抬杠,一手扶着瓮口,走一段喊一声:

“张三丰。”

“瓮。”张三丰在瓮里答。

再走一段,又喊一声:

“张三丰。”

“瓮。”

就这样边走边喊,不晓得走了多长日子,才到京城。二十五个人浑身的尘土,汗把衣裳糟烂了,一个个瘦得风都刮得倒。但他们进了城也不敢停留换衣,一边通报,一边就把大瓮抬到皇帝的面前。

皇帝望望大瓮,问:“人呢?”

“他坐在大瓮里。”差官把迎请的过程说了。

“那快请出来。”皇帝命令。

差官扒着瓮口喊:“张三丰。”

“瓮。”大殿上的人都听见了。

“请您老人家出来吧,到了!”

“瓮!”张三丰还是那样答。

大家眼巴巴地望着瓮口,望酸了眼睛珠,就是不见有人出来。

“张三丰。”差官又喊。

“瓮。”仍是人人听见。

“京城到了,你老人家请出来吧!”

“瓮。”光答无人出来。

皇帝一想不对,便说:“恐怕是瓮口卡住了出不来。来人!把大瓮砸碎,人要紧。”

两个武士上来,崩的一声,大瓮碎了,碎成千万块。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上除了大瓮的碎片,哪有张三丰的影子。

差官急得一头跪倒在地,说:“不可能,不可能!我是亲眼看着他坐进去的,又是一路扶着大瓮来,一步也没停过。他们二十四个可以作证。我连路走连路喊,他都答应了,就是刚才他也答应了。张老先生,你到底在哪儿?请您老人家莫挨我开玩笑了。我喊你,你答应我一声。”说着,喊了声。

“瓮!”大瓮的碎片答。

差官跪着走到碎片前,拾起一块喊:“张三丰!”

“瓮!”

又拾起一块喊,也答应。他把所有的碎片都喊过来了,块块都有应声。他绝望了,可怜巴巴地望着皇帝。

皇帝也觉得奇怪了,想了好一阵,才结结巴巴地说:“莫非他、成、成仙了?”

皇帝的话刚说完,头上的横梁上忽然落下一个人来,走到皇帝面前,作了一个揖,说:“谢谢你的封赠!我什么都有了,就差你这句话了。”

众人都呆住了:说话的这人就是张三丰。张三丰说完,不等呆皇帝说出半句话,就飘然而去。

二十三、智慧过人的张大嫂传说

从前张大哥家的媳妇心灵手巧,聪明智慧过人,口齿伶俐十分了得,方圆村子人人夸赞。有个儿子在私塾学堂读书,有一天先生出一题说:“一棵树上有5只鸟,被人打掉一只还有几只?”儿子回答“树上一只也没有了。”先生一听,这学生果然聪明。中秋节先生出一对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让学生对出下联,学生们怎么想也对不出下联。张大嫂的儿子回到家后独自闷闷不乐,张大嫂见状忙问“为何闷闷不乐?”儿子就说因先生出上联,而对不出下联发愁。张大嫂听儿子说完了先生出的上联,就对儿子说:“明天到学校就对先生说,下联是‘今晚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先生一听对出的下联,巧妙地运用空间和时间上的特色,又巧妙地运用叠字法,这幅对联不仅极为难得,而且还妙趣横生。先生一想学生是对不出来的,就问此联是何人所教,学生不敢撒谎,顺口而答是为娘所教。先生是惊叹不已,仰慕在心。

后来慕名前去拜访,想试探张大嫂的聪明智慧是否有过人之处。当先生到达张家大门时,举手敲门后,只听见大门吱吖一声,两扇红色大门打开,只见一妇女,眉清目秀,举止大方,开口即问:“请问先生找谁家?”先生暗想,八九不离十,肯定是是此妇人。以试探的口气说:“请问是弓长家吗?”张大嫂灵机一动,说:“我家就是张家。”先生一听,果然厉害,口头答到:“我是慕名前来拜访!”就一脚跨进大门,一脚还在门外说:“请问张大嫂,你说我是要进门还是要出门?”张大嫂就有趣地说:“先生是先生,后生是后生。若是先生先进门,若是后生退出门!”先生一听,只有认做是先生而进门了。

进门后,张大嫂听说是儿子在私塾学堂读书的先生专程前来拜访,就盛情款待。在谈话时,先生又再次想试探张大嫂的智慧和口才,就说大嫂,我从学堂来的时候,一路看到农民正在插秧,一时触景生情而得一上联:“稻草捆秧父抛子!请大嫂对出下联可否?”这时张大嫂抬手一指梁上挂的竹篮,马上对出下联:“竹篮装笋母怀儿。”这幅对联构思巧妙,比喻恰当,耐人寻味。先生很是赞赏。又说:“请问大嫂,天下何为最大?何为最肥?何为最苦?何为最甜?”大嫂道:“普天之下地最大,但大不过理,有理行天下;众民所食猪板油最肥,但肥不过农民种田雨最肥,庄稼生长靠雨露;世间之物黄连最苦,但苦不过是少年失父母,中年失配偶,晚年失子女;蜂蜜最甜还有最甜是,少年夫妻甜如蜜、恩恩爱爱到白头。”先生一听赞扬道:“说得有理,说得有理!”

张大嫂得到先生赞扬后,就留先生在家用餐,以继续切磋技艺增长见识。但先生又想再一次实践张大嫂的智慧,就说:“如想留我先生用餐,得依我两件事。一是,用餐时要用千张眼的桌子,七十七双筷,百十百个碗,九十九样菜;二是,要找一个公鸡蛋。”大嫂一听就说:“只要先生留下用餐,样样照办一样不少!”先生暗想这会可难住她了,看她如何!

到用餐时,只见桌子是农村用来筛糠用的一个圆形竹筛子,大嫂说这就是“千只眼”的桌子;筛子中摆了一碗炒韭菜和一碗凉拌韭菜,另加一碗韭菜花咸菜,说:“这三碗菜三三见九,加韭菜,”就是“九十九样菜”;还摆了一个白石头制做的碗,一双石头制作涂过漆的筷子,雅称为“百十百个碗,七十七双筷”。请先生用餐,先生是心中赞美,无话可说。但又说:“公鸡蛋呢?”先生自喜,看她如何回答!大嫂一想回答说:“如我去找公鸡蛋,无人陪先生,又怕冷落了先生,有失礼貌!”先生又说,那就叫你家丈夫来陪我嘛!大嫂说:“这使不得,我家丈夫正在占房(分娩)不能来陪!”

先生言道,简直胡说八道,世间哪有男人占房之事。大嫂言道:先生呀,男人不能占房,世间那会有公鸡蛋呢?先生一惊,自言道:说得有理,说得有理。俩人不约而同哈哈??大笑。

二十四、背秋娃

宜良耿家营乡保功村委会的新庄村(新庄村坐落于县城北部44公里处,马蹄河东面的山坡上,地处山区,海拔米,东北与马龙县交界,因旧时为宝洪寺和尚新买的田庄,故得名新庄。村里有彝族、苗族聚居。耕地面积亩,主产玉米、小麦、荞籽、薯类、烤烟等农作物。)里有一个渊源流长,世代相传的风俗,正月初三中午两点举行“背秋娃”活动,咋一听不解其意。据村里老人讲:“在大清嘉庆十年(年)间,有张、杨、李三姓人家到此居住,开荒种地,耕耘生活。为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繁衍生息,按照彝族风俗供奉一灯神,后不知在何年何月被扯郎村的人将灯神偷走,村中长老决定改为供奉秋神,过了些时日又改为供奉秋娃,全村人将‘秋娃’视为本村的神灵,年年供奉到正月初三这天,举行送神灵“背秋娃娃”活动。祈愿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族繁荣昌盛,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延续至今,另是祭奠,祈祷神灵,保佑全村香火不断,人丁兴旺,谨慎诚心恭送“神灵秋娃”。

活动是在村中的空旷处用松树搭起一个高约4米,宽约5米的秋千架,用一段长约40公分长的木头,专人制作一个小男孩形状,画有脸谱,有手有脚,形态逼真的秋娃。秋娃背上背有青松枝、柏枝,正中插有三柱青香,身披4尺红布。用一根绳子将秋娃悬挂在秋千正中间,身披红布迎风飘荡,秋千架两侧从正梁到地面挂有鞭炮。正前方一支16人组成的彝族女子舞蹈队,穿着艳丽多彩的彝族服饰手舞彩扇,不断来回翩翩起舞,跳着彝族舞蹈。锣鼓、唢呐、大三弦齐鸣,热闹非凡。

?中午2点时分,在村里长老的一声号令下,“背秋娃啦,背秋娃娃啦!”背秋娃娃活动开始了,瞬间秋千架两侧的鞭炮齐鸣,声声震耳,响彻云霄,响遍全村,真是一副“炮竹声声辞旧岁,人人兴奋迎新年”的场面!鞭炮过后,长老就在秋千架正中的地面上,插上三柱点燃的青香,手抱一只大红公鸡跪在地上,烧化黄钱。口中念念有词,诚心诚意祭奠、祈祷神灵,祈求神仙、神灵来年显灵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不断。然后用鸡冠之血点在秋娃的眼、口、鼻、耳之上,又烧化纸钱供祖先用,接着长老亲手将秋娃推动在空中来回摆动,名曰“荡秋千”。村民们在心里口中默默祈祷“娃娃打秋千,年年大丰收”。然后由村中之人自由摆动“秋娃娃”,舞蹈队载歌载舞,又跳起了彝家舞蹈来庆祝活动、庆祝丰收。舞蹈队舞出了彝家人的生活情趣。

?晚饭开始了,村民们在村中摆起了百家宴,全村每户都有一人参加,参加之人自带一个大碗,一个小碗,一双筷子,百家宴过后,就进行争抢“背秋娃娃”活动,争抢秋娃只由本村人,在这天结婚成亲的年青人参加争抢,谁抢到秋娃,谁就将秋娃用小被单像背小孩一样,背在背上。背着“祖先秋娃”之人,来年祖先就会显灵赐给一个健康、聪明、伶俐的胖娃娃。背秋娃之人左右两边由两个年青人搀扶,舞蹈队及观众跟随其后,随着锣、鼓、唢呐、大三弦吹奏之声,歌舞不断,在秋千架下面四周来回绕四圈,然后背着“祖先秋娃”出村,一路鞭炮齐鸣开路,锣、鼓、唢呐、大三弦齐奏,舞蹈队及观众跟随其后,舞蹈队在火把的照耀下尽情狂舞,她们再次跳出了彝家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好客的性格和风俗。在夜幕下狂欢中,将其“神灵秋娃”送至村外西方的一棵大青松树下。

?假若这一天村里没有结婚成亲的人,就由长老和几个村里的年青人拖得一个头年结婚成亲,而没有生小孩(名叫土狗)的男子汉来背送“神灵秋娃”,但愿神灵显灵来年赐给土狗一个健康、聪明、伶俐白胖的小孩。

?初三的夜晚,月儿弯弯,彝家青年儿童们又回到了场上,用绳子拴在秋千梁上,开始了打秋千比赛,一个个都想冲出秋门(意味着,鲤鱼跃龙门)。想在学业或事业上有所成就,就一个个生龙活虎地把秋千打得更高,想打出秋门,跳出龙门。

二十五、化渔村的传说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偏僻的小山上住着一个刚死过爹娘的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山下有一条又宽又深的河,河里只有一条可恶的龙,别的什么都没有。听说人一下了这条河就没有能再上来的,都是被那条可恨的龙吞了,所以没有人敢再下河去,只敢在河岸边做事。这个小姑娘的父母就是被这条恶龙害死的。

一天,这个小姑娘去河边担水,看见一个小伙子在河对岸耕田,她看那个小伙子正辛苦,也就没去管他便担着水往回走。可是由于她以前没有担过水,所以担着水走起来很是困难,蹒跚至极,不小心一下子就跌倒了,连桶带人一起往山下的河滚了下去。她的惊叫声和水桶滚下的巨大声响惊动了那个善良的、正在耕田的小伙子。小伙子看见后,连忙放下犁就想往河里跳,但又想到河里那条恶龙,不得不停下了脚步。眼看着那个姑娘就要滚到河里去了,小伙子着急起来,在岸边高叫起来,幸好这个姑娘被一个鱼形土堆给拦住了,没有滚进河里。但由于滚的时间太长又受到了惊吓,姑娘昏了过去,昏迷之中隐隐约约听见有人喊,她无力地抬起头来向河对岸发出声音的地方看去,原来是刚刚耕田的小伙子。她微微点了点头,示意感谢那个小伙子的声音没有让她昏迷的时间太长。那个时候,他们彼此注意到了对方,互相望着,目光停留了许久……

从那以后,他们互相在河的两岸对话、对歌,各自向对方倾诉者自己不幸的身世。慢慢地,他们的心互相靠近了。但是这条可恶的龙却使得他们无法结合。他们都觉得很痛苦,天天的河岸两边落泪。就这样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泪水落干了,一条河的水几乎有半条是他们的眼泪。这半条河的眼泪与河水并不相容,而是在慢慢凝结。

一天,他们各自来到河边,忽然看到河面上有一条银白色的带子,连接着河的两岸。他们觉得很奇怪,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是一条像水一样的鱼。据说这条鱼就是他们滴下的泪水所凝结成的。此时,这条鱼正摇着头、摆着尾巴,他们被吓得各自向后退去。这个时候,突然传来了一个奇怪的声音:“过吧!孩子,你们可以从我的背脊上走过去,那恶龙再不敢害人了,它已经被我吃了,你们就放心的走过去吧。”这时的鱼口正张着,并且自动把尾巴抬到了岸上。

他们很是害怕,但最后,他们看出这条鱼并没有恶意,小伙子便大着胆子从鱼背上走了过去,他们终于能团聚了。等他们再向河中看去时,为他们搭桥的泪鱼已经化得只剩半个了。他们为了感激这条使得他们得以结合的泪鱼,便把这个小山村取名化鱼宅,后来人慢慢增多了,就把化鱼宅叫成了化鱼村,以此纪念那条泪鱼。

二十六、青鱼湾的由来

在宜良县汇东大桥北有一个弯弯的湖,湖里的水清极了,这个湖的名字就叫青鱼湾,关于这个名字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个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呢!

很久很久以前,古城附近住着兄弟二人,哥哥叫白鱼,弟弟叫青鱼。白鱼哥哥非常勤劳,心特别好,而青鱼弟弟却和白鱼哥哥相反。

有一天晚上,弟兄俩同时做了一个同样的梦,梦见龙王的三女儿对他们说:“你们谁找到一颗夜明珠,我就嫁给谁,我给你们每人一颗避水珠,你们走到阳宗海海边,拿着避水珠就可以到海底,找到夜明珠,见到父王,我们就结婚。”说完便不见了。

兄弟俩醒过来,每人手里都拿着一颗避水珠子。兄弟俩都非常激动,都希望马上能找到那颗夜明珠。于是,兄弟俩第二天便出发了。走了不久,便到了一个地方,这地方正在发大水,淹没了村庄,死了很多人,灾民们说只有龙宫里的金勺才救得了这儿的灾难。青鱼弟弟是个贪财的家伙,想就此捞一把,便对灾民们说:“我可以去取金勺,但你们必须给我足够的盘缠。”于是,灾民们便把所有的干粮、银两都给了他。白鱼哥哥听了灾民们的话后,没说什么便走了。

白鱼哥哥来到阳宗海,见弟弟在那儿坐着,便问他为什么还不下海。弟弟回答说:“海水波涛太大,不敢下去。”白鱼哥哥听后,猛地拿出龙王三女儿给他的避水珠,跳下了海。说也奇怪,只见水往两边分开了,留出一条路,青鱼弟弟这时也跟着跳了下去。不一会儿,他们便来到了龙宫,龙王知到这事后,便把他们唤来,对他们说:“你们既能来到我的龙宫里,我就不让你们空手回去,我就送你们每人一件宝贝吧,我宫里的宝贝很多,你们喜欢什么就拿什么。”于是宝库的门一开,立刻金光四射,分外夺目。青鱼弟弟一心想跟龙王的三女儿结婚,此时完全忘记了灾民们对他的期望,看见这么多的宝贝,便选择了一颗很大的夜明珠;而白鱼哥哥想到的却是灾民们的生命,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金勺。

他们一起走出龙宫。走出大海,回到陆地。白鱼哥哥来到灾区,急忙拿出金勺,他用金勺舀了一下,水便少了许多,舀了一会儿,水全没了。灾民们非常高兴。恰好,大家看到地上有一个斗大的河蚌,河蚌张开壳,只见里面有一颗黑亮的珍珠。人们把这颗黑珍珠送给白鱼哥哥,白鱼哥哥也把金勺送给了灾民们,告辞一声便离开了这儿。

当天,龙王的三女儿来向他们要夜明珠,青鱼弟弟拿出龙王赠的夜明珠,白鱼哥哥拿出灾民们送的珍珠。龙女说:“现在不能辨别谁的是真正的夜明珠,到晚上再看个究竟。”

当天晚上,青鱼弟弟拿出了那颗珠子,但是,却没有任何光泽,如同石子一般。而白鱼哥哥拿出的珠子却光芒四射。于是,龙女和白鱼哥哥手拉着手走了,青鱼弟弟却扭着身子哭啊,哭啊,不大一会儿他的身子变成了一潭水,落下来的眼泪变成一群群游动着的小青鱼,白鱼哥哥和龙女看见这情景,决定不走了,就在这里定居。人们都把这潭水叫青鱼湾。

二十七、石林的传说——赶石变石林

古时候,南盘江的水低,陆良坝的田高,庄稼人望着江水却浇不上苗。祖祖辈辈都想在宜良的高古马筑一条拦河坝,堵起江水来灌溉陆良的田,可又因为工程太大干不了,想了千百年还是说空话。


  传说有个叫金芬若戛的彝族撒尼人,心雄胆又大,发誓要为百姓堵江造坝。一天晚上,他悄悄摸进神仙的洞府。偷出了“调山令”和“赶山鞭”,连夜喝令陆良四山的石头像赶羊群那样用鞭了打着它们往宜良方向走。可惜,石头刚刚被赶到路南,公鸡一叫就在亮了,神仙的宝物失灵了,跑站的羊群立地生根成了石林,金芬若戛也被神仙捉去处死在洞府里。


  到如今,南盘江流域的陆良、宜良都变在了米粮仓,金芬若戛的事就很少有人知晓。然而,你只要细看石林的石峰,都有道道横裂缝,那就是挨过金芬若戛抽找的鞭痕。


  


  

二十八、石林的传说

从前宜良许家凹村有一户人家,祖父去世时,洽遇一风水先生云游到村里,这户人家就请风水先生为其祖父选看坟地。将其祖父葬于美女山山腰上,下葬后先生告诉这家人说:“不管外面发生什么事,你家都不要开门。等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后,你家的后人将会出门带兵打仗,百战百胜,取代昏君。但在下葬的第二天,会有一人在你家门前咒鸡骂婆不休。”

下葬的第二天果然有一泼妇披头散发,在他家门前咒骂不止,到四十七天的时候骂得更凶、更损、话语不堪入耳、有损祖宗,这家主人实在是忍无可忍,便开门想看个明白问个究竟,是什么东西在咒鸡骂婆。老宋家大门一开刹时只见一股青烟腾空而起,随风飘走,王婆也不见了踪影。这家人也没有什么事,平平安安。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这家的祖坟受风水宝地之灵气相助,就出了个“武德大将军”。

其实这家祖父得风水宝地之灵气,天庭派了一个神仙相助(即王婆)。白天在其门前谩骂,是试其忍性和能耐。夜间在弥勒的一座山上施展法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将一些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鹅卵石变成石人、石马、石骡、石刀、石剑、石鼓、石枪、石旗、石骡……石将军组成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正赶往宜良许家凹由他家的长孙带兵出征,讨打昏君,取而代之。但只差两天就到了,只因他家开门后,神灵冲击王婆,王婆化为一股青烟,随风飘落在刚好被赶到路南境内的石将军头上。在一阵青烟的缭绕下,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也就化作了形状各异、奇形怪状的石林。

二十九、灯挂坟、鹤鸣山、稗子田轶事

在大明朝嘉靖十二年(15年),有一天江湖人称能“送福辟邪,捉妖降怪(李半仙,叫李深水的)”风水先生云游到宜良金家营村时,恰好有一户人家祖父去世,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就请李半仙为其祖父看坟地,准备择吉日下葬入土为安。李半仙在这户人家的陪同下绕村而行一一查看地形,当先生看到一处山头时,心中暗想好一处风水宝地,又指着那山头问,叫什么地名?这家人言:叫鹤鸣山(俗名青瓜山)。先生一听心中有喜有忧,喜的是此地的确是一风水宝地,此地福气旺盛,财气冲天,无论谁家葬得祖坟,后代必大富大贵洪福齐天。忧的是此地风水与我之名相冲相克。如下葬此地龙脉被损,会损伤我后半生,而龙脉之气又有伤我二目之灾,导致失明。

先生暗想,就对苦主说:鹤鸣山是一处风水宝地,但有言在先对我不利。如果将你家祖坟葬入宝地,你家将大富大贵、洪福齐天,苦主一听甚是欢喜,殷勤地连连说:“好!好!好!”以后我家世世代代,将先生视为长辈知恩图报养老送终。先生听后就信以为真,就将这家祖坟葬于村东的鹤鸣山,又作一墓联刻于石柱,联曰:“早看金钱滴水,夜观万盏明灯。”从此,鹤鸣山上的这尊“灯挂坟”名噪一时,传遍四方八镇。

先生将这家祖父葬于鹤鸣山后,来年果真灵验。这家做生意,生意兴隆,子孙后代读书个个成绩优秀,成才成器光宗耀祖。没几年就大富大贵,家有良田千倾,住宅楼房深宫大院。当时村中这家大院家喻户晓,在村里也就成了屈指可数的大户人家。出入骑马坐轿逍遥自在,逢年过节院前来访之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风水先生也为这一家人立下乐汗马功劳,在这家坐享清福,享受着荣华富贵。但这家事业越发兴旺,先生的眼睛越发暗淡无光而导致失明。

后来这家又发展了养猪事业更加兴旺,此时的先生已是年过花甲双目失明。这家人对先生不但不知恩图报,还产生了不恭、不敬之举。有时缺衣少食,使先生更难以承受的是,这家人对先生规定,每天用石磨磨猪面,供养猪之用,先生是苦不堪言甚是恼火,越是恼火越是生气,后悔当初轻信了他人之言,落得如此下场。

后来有一天先生和村里的老人闲聊时,就问村子里有些什么地名和山名说来听听,几位长者就一一说来。说到有一处叫“稗子田”的时候,先生一听就说,此地是一风水宝地。第二天就带口信给正在行走江湖,人称“鬼算子”(名叫王化龙),能掐时撵鬼,化铜化铝,斩妖降魔的大徒弟来面见师傅,没几天王化龙就赶来和师傅见面。见面时师傅对徒弟说“如此如此,这家人不出三年必败!”

第二天,王化龙手持“鬼算子”招牌到这家大院门口晃来晃去,口称算命算卦问凶问福,前知五百年后知一百年,如若不灵不验,分文不取。这家主人一听,就叫管家请先生来算上一卦,看是否如何。当“鬼算子”一推算时就说,请问主人是想算凶还是问福,主人一听就说::那就福凶都算一算吧!“鬼算子”一推算后就说,有“福”是因这家上辈人葬得这风水宝地,而有荣华富贵,家业兴旺,但只是暂发之地,富不过三代。问“凶”你家祖坟有不详之兆,难保永世昌盛,大园主人百日之内,必有血光之灾,主人一听,急忙问先生有何逢凶化吉之法。“鬼算子”掐指一算说,村西有一处上好的风水宝地,如要消灾避难,永保家业兴旺,立于不败之地。需将祖坟迁往“稗子田”宝地,方能永世昌盛,灾难自消。这家一听择定吉日,迁移祖坟。奇怪的是打开坟墓时,突然飞出一对白鹤,故而得名“鹤鸣山”(又名青瓜山)。有趣的是白鹤飞走后,棺椁移开后有一小汪清水,徒弟用此水冲洗师傅的眼睛,眼睛也就慢慢地恢复明亮。而这家人家也就家风大败、坐享其成,吃、喝、嫖、赌、吹家业衰落,一败涂地。

“稗子田”喻“败子添”其中大有玄机。

三十、牛魔王错传天令

水牛是农民用来耕田、种地的宝贝,它对农民的贡献来说的确是非常之大。然而人们是否主意到,每条水牛的脖子小面都有白色的痕迹,而且水牛没有上牙。怎么会有这样的怪状呢?这里有一个关于它们的祖先——牛魔王错传天令的传奇故事。

在远古以前,住在天庭的仙人、仙家都由玉皇大帝、王母娘娘统管。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上,天庭玉皇大帝也在管理凡间之事。

地上住的凡人、凡家都由皇帝、皇后娘娘统管。人们靠辛勤的劳动,种田种地的收成来维持生命,繁衍生息。但繁重的耕田种地,使许多人劳累过度而死亡。

后来天庭察觉到,凡间这种繁重残酷劳动的生活现状,一日吃食无规律,一年的收获只够吃半年,饥荒半年的情况时常发生。玉帝就招聚众仙商议,因人间粮食严重不足,决定向凡间传下一道天令,令人间饮食须安规律生活,只准“木锅铁甑,三日一顿”来维持生存,于是就派“牛魔王”下凡传令,但到凡间后,牛魔王传令就错传为“铁锅木甑,一日三顿”,故至今人们得以一日三餐,饱食无忧。

后来,凡间一日三餐,又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粮食产量低而又低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时饱时饥,慢慢连敬贡天庭仙界的食品也逐渐减少,有时断绝。王母娘娘知道后,派“太白金星”到凡间查访情况,“太白金星”查访得知,是牛魔王错传天令为“铁锅木甑,一日三顿”,造成粮食更加紧张不够吃所致的结果,太白金星回天庭后如实禀告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听后大发雷霆,气愤之下便解开自己的裹脚布,当庭勒住了“牛魔王”的脖子,以此来显示她的愤怒以及对罪犯“牛魔王”的惩罚。当着所有天兵天将的面,骂到“你错传天令,就罚你永远到人间为农民耕田犁地,多产粮食,你只准吃草,不许吃粮”。说完就把牛魔王从南天门推下凡间,由于被推时裹脚布勒着脖子,更为不妙的是头朝下,头正好砸在了宜良岩泉山上的一座小石山上,小山被砸开了花,成为一个山塘,老牛的上牙也被全部砸掉了,疼痛得连声哼叫哞~哞~哞。故人们称此塘为“牛牙塘”,后来改为“月牙塘”。然而老牛的脖子也被勒出了一条白色的痕迹。

由于“牛魔王”是水牛的祖先,所以水牛至今没有上牙,脖子里有一条白色的痕迹。这就是天庭王母娘娘对“牛魔王”错传天令的处罚。

三十一、哈喇村与西毛营的传说

原南羊镇的“哈喇村原来叫“大鱼村”,“大鱼村”为什么会变成“哈喇村”了呢!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哈喇村”原来叫“大鱼村”与“西毛营”两村之间相隔一个水塘,两村隔塘相望。“大鱼村”在古代多少年来,甚至几百年也未出现过一个秀才或举人之类的人才。而西毛营则是隔三年五载,科举会考就会出一两名秀才或举人,甚至进士都出现过,在外为官者,七品县令也有。这也是该村的荣耀,族人的自豪。这也就成了日常两村人谈话说笑时的重要内容,在一些村民的说笑谈话时,难免“大鱼村”的人就被“西毛营村”的人挖苦、讽刺、打击,你们“大鱼村”的人怎么、怎么样!看咱们村的某人考取了举人怎么样!你们“大鱼村”从有史以来也从来没出过什么名人志士,看咱们村何等的荣耀等语言来讽刺“大鱼村”。有时甚至出言不讳,不堪入耳之语来来讽刺,后慢慢被人传到“大鱼村”有名望的及族长等人之耳,听后甚是气愤,但仔细思来想去,该村也确实如此,但又不甘心受此窝囊之气和委屈,又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谁也说不清。后来有一族长提议,请一风水先生来看一看是否会有所解答。后请得一风水先生,在某日风和日丽的正午,在族长和其他人的陪同下边查看地形、村庄坐向时,边听族长介绍两村之间的情况,根据地形情况,先生反复问起两村村名时,当听到“大鱼村”、“西毛营”(谐音西猫营)之时,先生反复推测后,急忙告知族长原来如此!——如此!

先生解释说:“大鱼村”与“西猫营”两村对峙,相隔一水塘,水塘是鱼藏身、繁衍、生存之地,也就是“大鱼村”子民生存、生活之地。鱼若在水中有什么作为、动静、翻身等,都会随时被“西猫营”村的大猫、小猫、花猫、黑猫、恶猫所监视,鱼又是猫的美味佳肴口中之餐,不论鱼有什么作为和动静,都会随时被猫全力抓捕吞而食之。故“西猫营”是“大鱼村”的克星。族长听后,急忙向先生请教解救之法,先生教如此——如此,方能解除猫吃鱼之灾。将“大鱼村”改名为“哈喇村”,因哈喇之意就是吃的东西已变味变质不能再吃,同时猫也不再吃“哈喇”变味的鱼了。随着“大鱼村”改名为“哈喇村”以后“西毛营”的猫也就不再监视和抓捕吞食“哈喇”之鱼??。

后“哈喇村”的人得以翻身、鲤鱼跃龙门,在清朝中期考取2名举人和1名进士,再后来也有出过七品县令。从那时起“大鱼村”的人得以扬眉吐气,光宗耀祖,脸上放光,以此为荣。就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相传,自豪光荣的将“哈喇村”美名延续至今!

三十二、琵琶田的传说

宜良金家营村“龙泉寺”寺前,有一块形状与琵琶相似的田,旁边有一水塘,水面如镜清澈见底,微风一吹波光粼粼,水塘四面绿树成荫。

相传在远古时期,有一天晴空万里,白云飘飘,天庭的七仙女在南天门游玩。七妹心细眼尖,一眼就看见了人间有一村庄,炊烟袅袅,男耕女织,村中鸡鸭成群,村后面有一座山,山形酷似象鼻,象鼻山左边有一座“龙泉寺”。从寺中流出一股清泉水顺山而流,成一山涧溪流,水面如镜清澈见底,真是“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又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美丽极了。七妹突然产生了私自下凡到溪涧沐浴之念。

有一天,七姊妹受王母娘娘之命,各自带着自己的宝贝,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在去的途中,七妹又一次看见了“龙泉寺”和山涧溪流及周围的奇花异草姹紫嫣红的美景。又一次思凡之心油然而生,为遂思凡之愿,不顾天规戒律,就悄悄地下凡到人间,一路玩赏人间美景,到了寺前的溪边,七妹将心爱的琵琶平放在溪边,卸装后就自由自在的溪中沐浴,陶醉在碧波荡漾的绿水中,享受着人间快乐,无拘无束。(据说神仙过一天,凡间过一年。)此时天庭蟠桃盛会上先由大姐献艺、二姐、三姐依次进行歌舞,弹奏……。当六姊妹献艺已毕。王母娘娘环视大厅不见七女,心中暗想,七女与六姊妹有所不同,思凡心重,想必是私自下凡了。立刻叫“千里眼、顺风耳”带领天兵天将到凡间查找七女,带回天庭。

此时七女正在溪涧中沐浴。突然天空上狂风四起,乌云密布,只听见天兵天将声音洪亮地说:“七女违反天规,私自下凡,快快速回天庭,不然此片村庄必遭雷火之灾”。七妹一听,心中暗想:勤劳善良无辜的老百姓若遭此灾,良心何忍。就匆匆忙忙随天兵天将起身返回天庭在匆忙中将自己心爱的琵琶忘记带走,遗留在人间。然而天兵天将中的一神仙回头看见七女的琵琶还在溪边,又怕七女返回去取,就发掌心雷一道闪光?,刹时将七仙女心爱的琵琶变成了一块琵琶田。后来年深日久,琵琶田边的溪涧已变成了一个水塘。

有古句流传于世:龙泉寺里龙吐水,水中月牙月明。琵琶田里种青瓜,瓜塘青瓜青瓜甜。

三十三、水莲寺与牛饮池的传说

在原宜良清远小学(原名水莲寺),在寺前有个水池,鹅蛋形状,人称“牛饮池”。

俗话说,在建“水莲寺”的时候,工匠们头天砌的土墙,经常被村里的牛群过路时擦痒,弄倒或弄得坑坑洼洼的,就连工匠们围起来的养泥水,也被牛群一饮而光,致使泥堆干裂,无法砌墙。有一天,监管建寺的老和尚,走出寺院,对正在擦痒的牛群口念咒语,大吼一声“畜生”身痒口渴,为何不去寺院前的水池去饮饮水、洗洗身上之泥,却在此过路擦痒,说完老和尚用手指一划,寺前空旷处立刻出现一个水池。然后又指着牛群说:“擦坏了寺院的墙,又耽误了建寺的时间,罚尔等每夜踩泥一池,供建寺之用”。说完转身回寺院去了,牛群默不作声地看看水池,悄悄绕开寺院走了。

第二天,建寺的工匠们发现寺前不远处有一水池,池里还有很多泥巴,就到池里取来建寺之用,觉得池中之泥用来抹墙或是托土基,都非常好用。从此以后建寺的泥巴都是取池中之泥。但奇怪的是头天取完的泥巴,第二天天亮又有满满的一池,池中之泥取之不尽,一直延续到寺院建好都是用池中之泥。

但有的村民却发现,池里出现的新泥巴,村里的牛群夜里都会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后来寺院建好,老和尚却发现牛群已累得精疲力尽,汗流浃背。就摘下胸前一颗佛珠,口中念念有词,将佛珠掷入池中,刹那间泥池变成了一个碧波荡漾的水池。

从此以后周围村子里的牛群耕田犁地以后都会到水池中来饮水,泡洗身上,解除疲劳。故村民在寺院建好后将寺院取名为“水莲寺”,寺前的水池称为“牛饮池”。(水莲寺、牛饮池现已不存,后建为清远小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