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衣冠禽兽”这成语贬义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其意思为:“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暗指衣冠楚楚,但却品德极坏,行为如同禽兽一般的人。
貌似在我们的认知当中,“衣冠禽兽”这成语是个贬义词,倘若哪天我们看到一些穿着得体,但行为却极其败坏的人,我们理所当然为其冠名“衣冠禽兽”。不过我们是否有想过,为何既是“禽兽”,古人却绣之于“衣冠”?其实里面大有来头。
“衣冠禽兽”这成语在诞生之初并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它源于明朝官员的服饰,明朝的官员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为了区分等级,文官衣服上绣有禽,武官衣服上绣有兽,在明朝初期,文官敢谏,武官敢打,清官为民办事,可谓国泰民安,自然绣有“禽兽”官服的官员自然是大家所羡慕的对象,因为只有官员的衣服上才有这些图案,因此,“衣冠禽兽”是个体面词儿。
不过到了明朝中末期,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文官不敢谏,武官怕死,贪官横行霸道,官员们借着自己的官威,欺压百姓,导致民不聊生,因此,老百姓对这些穿着飞禽走兽官服的官员恨得咬牙切齿。他们身为民之父母官,却做着有悖于父母之事。所以,有人就开始用“衣冠禽兽”来讽刺这些当官的表里不一,虽然看着衣冠楚楚,但是其行为却如同禽兽一般。至此,“衣冠禽兽”一词成为了贬义词。
那我们来看看明朝官员官服上绣有的禽与兽究竟是什么?以下按等级一到九划分。
文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鹤、锦鸡、孔雀、雁、白鹇(báixián)、鹭鸶、鸂鶒(xīchì)、鹌鹑、练雀。
武官从一品至九品为: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犀牛、海马。
接下来让我们将以上内容快速记忆。
故事串联法:
文禽:
1.鹤获得一个金鸡(锦鸡)奖杯,将其送给孔雀,孔雀翻了个白眼(雁),并给它一堆白花花的现金(白鹇),却在路上死(鹭鸶)去了,西施(鸂鶒)看见了,从它身上找到了个鹌鹑蛋,并从里面孵出一只练过武功的麻雀。
武兽:
2.一个人用麒麟臂抓住了一只狮,用它吓走了吃了豹子胆的虎,老虎逃跑撞到了熊,生气的熊彪悍的打了两个犀牛来出气,没想到砸中了海马。
相信你们如果加以想象,一定能够将以上内容记住。
在生活中,其实很多内容我们都可以通过故事串联法进行记忆,而当我们用的越来越熟练时,记忆一些无规律的内容时就越来越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