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虽都成书于明末清初,但一个写的是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这段史称三国时期的故事,另一个则是北宋末年,山东、河北一带一群扯旗造反的“好汉”的故事,两者相差好几百年。那么今天就来开个脑洞,如果让两部书中的人物全都打起来,哪个阵营会赢呢?这无异又是个“关公战秦琼”的故事,对了,比关公战秦琼扯的还更远。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就事论事的对比,纯属娱乐。
三国时期,诸侯纷起,金戈铁马,战事频起,人才辈出,黄巾之乱后群雄逐鹿,十八路诸侯围攻董卓,端的就是一个气势磅礴。而《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基本是基于三国这段历史的史实而进行演义的,书中故事和人物,大部分都真实存在,而且里面的很多战将都是凭实力拼杀出来的,战力非常高,这也是当下很多网友拿《三国演义》当正史去读的一个原因。不管怎么说,三国时期的战争,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战略战术水平上,都是极高的,也倍受后世推崇。
再看《水浒传》,所处年代是北宋,而北宋因建国就是靠兵变起家,立国后为保江山永固,特别的重文抑武,所以在宋代,文学艺术达到中国历史上的又一高峰,经济发展也十分突出。可恰恰是军事极其羸弱的汉族统治朝代,屡被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入侵,几无还手之力。在此背景下的《水浒传》里的人物,几乎是不可能于铁蹄铮铮的三国时期相抗衡的。几百年的时间间隔,军事装备上,宋军虽有少量火器使用,但战争形态并没发生根本性变化,仍属于冷兵器时代,甚至宋军整体数量上,都还不及三国时期各诸侯拥有的兵力总和。如果真打起来,宋朝毫无胜算。
其次,《水浒传》的历史背景,也只不过是以宋江为首的一群流寇,而号称一百零八将的梁山好汉,其实并没有那么多有名的好汉,历史上能叫上名字的也就三十六个人,最大规模时也就千多人,起义的规模小得微不足道,甚至与同时期的方腊起义都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说白了,这些所谓的梁山好汉不过乌合之众而已,和波澜壮阔的三国战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就拿赤壁的几十万大军来说,梁山好汉就显得十分小儿科了。而且《水浒传》中的人物有实力的战将屈指可数,步将在对阵骑将时根本没有出手的机会,真正能上阵的也就卢俊义、关胜、林冲等几个人。
然而讽刺的是,梁山上最牛的“马军五虎将”其实就是效仿的三国里蜀国的“五虎上将”,是个标准的山寨版,因此咱们不妨就以此为突破口好了。其中,关胜乃是关羽的嫡系子孙,实力显然不如祖上;林冲的绰号“豹子头”指的就是张飞,而林冲和张飞比肯定是有差距的。至于剩下的呼延灼、秦明、董平三位,又如何和白马长枪的子龙、威震西凉的锦马超、以及老而弥坚的黄忠相比呢?也许有人觉得梁山还有玉麒麟卢俊义,但别忘了三国还有号称“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呢,而且吕布很有可能是全历史最猛也未可知。所以武将对决,水浒这边继续完败。
而且梁山好汉一旦遇上以少打多的情况,基本上就硬不起来了,这在跟方腊军的战斗中表现得很明显。说起来方腊只是农民起义,他的军队战力必然跟三国里面的无法相提并论。尽管如此,打完方腊之后,梁山依然折了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好汉,连武艺排名很高的武松都掉了条胳膊。因此,《水浒传》中的人物在三国中最多也就是个小关口的守城将领而已,若遇到吕布、关羽这样的名将,只有被斩的份。
再看梁山上的军师,能拿得出手的也就一个吴用,朱武号称“神机军师”,实际上就是个打酱油的,而吴用多半用的是阴谋诡计,逼着良民上梁山倒是有点本事,真正打仗的时候也没体现出多厉害。梁山之所以赢了朝廷几仗,主要还是靠着梁山的地利,朝廷对梁山地形不熟悉,和梁山本身易守难攻所导致的。
总的来说,三国是国家军队,相当于水浒里面的朝廷禁军,而水浒里基本都只是草莽人物罢了,更多是匹夫之勇,让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对阵,等于是国家级别的正规军对抗一群打家劫舍的流寇。而刘备、曹操、孙家能够最后击败其余强力的对手脱颖而出,已经足够说明了他们的战斗力强悍。相比之下,梁山只不过是山东的一座山寨,说好听点是好汉,不好听就是一群流寇而已,双方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就算不说曹孙刘三家,三国中任何一路有点名气的小诸侯,也是水浒人物根本没法和比的。所以,如果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对阵,无论整体还是局部的比试,显然都是三国全面压制水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