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0日晚,医生万米高空飞机上吸尿救人的视频刷爆网络。在国际航班上,医院的张红医生一口一口为素不相识的老人吸出近千毫升的尿液,救“随时面临膀胱破裂、休克等风险”的老人于危难。网友纷纷赞誉张医生:“这种精神真的是对医生二字最好的诠释。”张医生“吸尿救人”的行为,与其说是医生治病救人的天职本能,不如说是新时代行侠仗义的“侠义”精神再现!
千百年来,“侠义”精神以其独有的特质萦绕在千千万万侠及其崇拜者的心中,有的为之扶危济困、舍己助人,有的为之慷慨好施、仗义疏财,有的为之见义勇为、扶弱惩奸,有的为之重诺守信、一言九鼎,有的为之肝胆相照、赴汤蹈火,有的为之舍生取义、视死如归。而且,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侠及侠义精神是中国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真诚的信仰寄托,生活的不竭动力,力量的丰富源泉。
近日,重温四大名著之一、明代著名章回体小说家施耐庵代表作《水浒传》,深为浸润其中的“侠义文化”叹服。有方家认为,《水浒传》最多展现的是“江湖文化”,在宋江、武松、杨志、李逵、鲁达(鲁智深)等“英雄好汉”身上体现的是“江湖义气”,具体到鲁智深身上还有那么些“匪气”。对此,本人深深不以为然,还恰恰认为,在疾恶如仇、扶助弱小、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的鲁智深身上体现的不是“江湖义气”,而是略带缺陷的“侠义精神”。
花和尚鲁智深
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从“江湖义气”支撑的江湖文化,到“侠义精神”支撑的侠义文化,是文化内涵上的丰盈、文化高度上的提升。纵观鲁智深一生行状,一身正气、古道热肠、扶弱锄强、淡泊名利,应可胜任“侠义文化”的担当。
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是中国最早的“侠”的概念。及至司马迁《史记》的《游侠列传》,“侠”的基本特征和内涵才被较为精细地勾勒出来,“侠”就是一种人格,而且不论朝代兴衰和更替,侠义人格(侠义气质、精神、行为的总和)被认为是人间最理想的人格。那么,鲁智深的行为、气质、精神是否具有侠义人格内涵、是否符合侠义人格特征?本人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鲁智深的“侠义行为”不以利益为轴心,言行一致,充满正义、责任和担当。
鲁智深,原名鲁达,关西人,前为渭州经略府提辖官,后为梁山泊第十三好汉、步军头领第一名。鲁达打死恶霸“镇关西”后,避祸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智真长老赐名智深。又因背上有花绣纹身,故江湖人士送上绰号“花和尚”。自此,花和尚鲁智深名震江湖,其“侠义精神”也越发挥洒得淋漓尽致。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对鲁智深着墨甚多,描摹生动,刻画细腻,侠义行为更是贯穿其出现的十三个回目,这也方便分析、梳理鲁智深性格特征和侠义心理。
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义行为具有完整性
想当初,在渭州经略使种师道帐下任提辖官,当可过得悠闲自得、舒适安逸,换作他人,公务之外,朋友交着,小酒喝着,大肉吃着,好日子过着,好不惬意!
但当他听闻金氏父女哭诉被“镇关西”欺凌的暴行后,内心深处的侠义之心登时发作(同桌喝酒的史进和李忠都无动于衷),立马要去打死那“腌脏泼才”,但被史进和李忠苦苦相劝,才暂时作罢。盛怒之余,鲁智深立即想出一套救人的方案:倾囊相赠,还向史进、李忠二人借钱相助,凑足盘缠让金氏父女离开那是非之地。第二天又亲往金氏父女落脚点护送,人走了还不放心,怕店小二赶去拦截,并足足在店里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走远了,方才起身。”这一方面体现了鲁智深较高的职业素养,同时也体现了其行事体贴、周到、细致、彻底的特点。
而后,鲁智深才慢悠悠去到状元桥“消遣”郑屠,并三拳结果了郑屠的性命。为了惩治郑屠,先戏耍并激怒郑屠,激起郑屠与之发生冲突,然后再痛打郑屠,表现出其勇而有谋、胆大心细的特点。而当“不慎”打死郑屠后,为了脱逃,假称郑屠诈死,并一头骂,一头大踏步走了。这体现了鲁智深急中生智、胆大心细的性格特点,但是对于其行事具有完整性(“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这点来说,还是值得击节赞赏的。
帮助了金氏父女,打死了“镇关西”,鲁智深的“悠闲日子”也到头了,从此走上了流亡江湖的崎岖之路。
二、重情重义,舍生忘死,侠义行为具有豪迈性
无论是朝廷高官,还是恶霸地主,还是泼皮流氓,只要行凶作恶、欺辱良善,鲁智深都会毫不客气的惩罚他们,还世间一个清平世界。
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后,被官府追捕,经金翠莲丈夫赵员外介绍,到五台山文殊院落发为僧。但其难守寺中清规戒律,狂放不羁,并几次醉酒大闹五台山,又只得在智真的推荐下到东京汴梁的大相国寺安身。鲁智深在大相国寺看守菜园,不久就收服了附近的一伙泼皮。
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鲁智深视兄弟间的情谊如生命,兄弟有难,他一定赴汤蹈火、舍生忘死。有一次,鲁智深在大相国寺菜园中倒拔垂杨柳,偶遇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豹子头”林冲,英雄相见,惺惺相惜,遂结为异姓兄弟。后来林冲遭太尉高俅陷害,被刺配沧州,鲁智深不放心,一路暗中保护。在野猪林,解差董超、薛霸欲害林冲性命,鲁智深及时出手,救下林冲,此后一直护送至沧州七十里外。高俅对鲁智深的行为深为震怒,欲设计陷害鲁智深,鲁智深只得逃离大相国寺。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当鲁智深知道史进陷入华州城后,不顾生命危险,只身犯险而遭擒;征战方腊时,包道乙的玄天混元剑砍中武松左臂,鲁智深见状,奋力挥舞禅杖救下武松,而自己左臂被“砍得伶仃将断”。
三、品行高洁,淡泊名利,侠义行为具有理智性
鲁智深对当时腐朽的社会现实不满,对丑陋的官场生态憎恨,不想更不愿与贪官污吏、奸臣贼子为伍,所以当他捉住方腊后,宋江向他庆贺,他却答道:“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此时,鲁智深对宋江妥协也非常不满,对前途已心灰意冷、悲观绝望,所以他还说“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
鲁智深对封建朝庭的认识具有一定的高度,他内心明澈见解深刻:“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敝圣聪,就比俺的直裰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鲁智深坚决反对招安,被迫招安后始终郁郁寡欢。
可以说,施耐庵笔下的鲁智深,具有丰富多面的性格特征,是一个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据传,鲁智深的艺术原型是五代时期的一代枭雄郭威,郭威亦即后周王朝的缔造者。从鲁智深故事在南宋时期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一点来说,郭威原型说当属成立。但施耐庵打掉自我设限,突破社会藩篱,在鲁智深的形象刻画和塑造上,注入鲜活、生动、激越的“侠义精神”,无疑是相当成功的,否则鲁智深的侠义精神也不可能穿越千年,跨越时空,至今仍具有相当的穿透性和生命力。
鲁智深虽形象粗鄙,行为粗鲁,语言粗俗,但其粗中带细,与李逵的粗而蛮、武松的粗而狠是不同的。这也是判定“江湖义气”和“侠义精神”的一个分水岭。
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在头条号首发;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L